廚房成室內污染“淪陷區”解決油煙超標亟不可待
環保部近日發布的《2013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去年74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只有3個城市達標,全國平均霾日數也成為了1961年以來多的一年。《公報》發布后,不僅引起了廣大網友們的熱議,還讓霧霾的“源頭”——廚房油煙、工業排放等污染物成為眾矢之的。而如何降低污染物帶來的危害,尤其是如何避免廚房油煙在室內滯留,便成了輿論關注的重點。
一直以來,有關PM2.5的話題始終未停歇過,甚至PM2.5污染由室外轉向了室內,尤其是炒菜時產生的油煙使得廚房成為了室內PM2.5污染重地。有媒體邀請環保公益組織對廚房中使用的蒸、煮、炸、炒這4種方式進行監測,發現炒菜5分鐘后,廚房PM2.5就會飆升近20倍。
炒菜產生的油煙的確會導致PM2.5提升,并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來自武漢的薛女士就表示,每天下廚做飯,不但皮膚開始變得油膩粗糙,而且自己的哮喘發病率也越來越高。
廚房油煙PM2.5到底毒在哪里?僅僅是對皮膚和呼吸道有影響嗎?恐怕很少有人能給出一個科學、全面的解釋。
近日,南醫大的研究團隊就列出了一份受到PM2.5影響的人體基因“清單”。“清單”上顯示,PM2.5不但能“殺死”細胞,還有可能誘發肺癌。而這一研究成果發布后,除了給研究PM2.5危害提供了更加客觀的依據外,也引起了家庭主婦們的擔憂。
“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它的直徑還不到人的頭發絲粗細的1/20。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PM2.5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被吸入人體后會直接進入支氣管,干擾肺部的氣體交換,引發包括哮喘、支氣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醫療界專家在談到霧霾危害時表示。
關于PM2.5對人體的影響,學者們早有關注。早在2007年2月發表在《生命科學》上的一篇名為《大氣可吸入顆粒物對肺組織損傷機制的研究進展》的論文,里面梳理了近年來國內外有關大氣可吸入顆粒物對肺組織的損傷機制的研究,作者在美國癌癥協會17年120萬成年人的關鍵死亡原因資料中挑選出50萬名居住在大城市的成年人的完整數據資料,排除了吸煙、飲食、飲酒、職業因素等風險后分析得出,空氣中的細顆粒物(PM2.5)每升高10微克/立方米,全死因死亡率、肺心病死亡率和肺癌死亡率的危險性分別增加4%、6%、8%。
而在我國,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錢孝琳等專家對國內外1995~2003年公開發表的關于大氣PM2.5污染與居民每日死亡關系的流行病學文獻進行分析得出,大氣PM2.5濃度每升高100微克/立方米,居民死亡率增加12.07%。
根據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監測顯示,北京PM2.5的來源中,餐飲油煙等排放比例占到了13%,甚至高于工業排放的8%。“人體一旦長期接觸這些油煙顆粒物,不但會導致皮膚老化,甚至還會提高患癌的風險。可見,解決廚房PM2.5超標的難題迫在眉睫。”大氣研究所人員表示。
既然廚房成為油煙PM2.5的重災區,那如何才能避免受到健康威脅呢。一位同濟大學的教授表示,廚房油煙大很大一方面取決于吸油煙機的結構設計。“因為我們平常用的油煙機都是正錐型油網設計,油網下凸露在外面既不美觀,又會阻礙空氣上升。油煙上升時接觸到油網后易反彈飄逸,產生噪音,導致廚房PM2.5飆升。相反,優化結構后,倒錐型油網的油煙機則能完全避免此類現象發生。”
認準質量和品牌,選擇合適的抽油煙機與空氣凈化器等設備,是減少廚房油煙危害的重要途徑。“當然,單純的改善環境,更換吸油煙機等設備并不是杜絕室內PM2.5超標的辦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合理的飲食習慣,減少油炸、煎炒至關重要。”業內專家建議,用戶多選擇蒸煮的方式進行烹飪,才能從根本上降低PM2.5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