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焚燒中國式窘境困局待破
《“十二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提出,截至2015年,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能力達到無害化處理總能力的35%以上,其中東部地區達到48%以上。有專家做過測算,如果要達到上述目標,全國還應再建170多座垃圾焚燒廠。
然而,伴隨著環保理念、權益意識的增強,一些地方建設垃圾焚燒處理設施陷入“政府宣布建設———居民強烈反對———項目被迫擱置”的中國式困境,支持與反對建垃圾焚燒廠的意見僵持不下,似乎成了難以破解的死局。
從長遠來看,垃圾焚燒是符合我國國情、有效減少環境負擔的科學方式,但在具體推進過程中一定要通過信息公開透明保證民眾知情權,在選址、規劃、興建直至運行的全流程進行負責任的監控,通過技術手段保證項目安全性,并進行定期檢測并發布檢測結果。
專家認為,應將每一個垃圾焚燒廠看作是潛在的社會風險點,在選址、規劃、興建直至運行的全流程進行負責任的監控,切實做到以人為本。此外,須協調各方力量,從國家層面對垃圾焚燒技術的安全與風險進行評估解讀,加強檢測并定期發布結果,在全社會形成科學認識垃圾處理的良好氛圍。專家認為,在當前形勢下,不能僅憑地方政府和個別專家為垃圾焚燒“正名”,而應從國家層面對這項技術的安全與風險進行評估解讀。
門檻提升促行業洗牌
2014年7月1日起,中國大陸新建的生活垃圾焚燒爐,需統一執行環保部和國家質檢總局共同發布的《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在這個有關垃圾焚燒的“新國標”中,公眾關注的二惡英類排放控制限值,與歐盟的標準一致,由原來的1納克毒性當量/每立方米,變為0.1納克毒性當量/每立方米,就是說比現行標準收嚴了10倍。可以預見,新標準的出臺,將倒逼我國垃圾焚燒處理在技術和管理上的標準化。
由于此前我國對生活垃圾焚燒的排放標準較低,監測不嚴,不少垃圾焚燒發電廠廠區飛灰嚴重,難以達標排放,備受詬病。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固體廢物污染控制研究所研究員李麗表示,目前剛剛實施的新標準在污染物排放控制上已與接軌,如二氧化硫的排放限值加嚴了30%,二噁英的排放標準大幅收窄9成。同時,垃圾發電廠污染排放數據也需向社會公布。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輝估計,環保門檻的提升可能會引發垃圾發電行業整合洗牌,一些中小企業會加速退出市場。
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值得關注
受益于我國對環保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垃圾發電在過去幾年成長非常快。統計顯示,僅2012年全國各地新上馬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數量超過37個,總處理能力達37350噸/日,總投資164.4億元,吸引了國有、民營、外資各路資本。
新標準的發布實施,將促進新建垃圾焚燒電廠后端煙氣處理系統的完善和穩定運行,同時倒逼既有發電廠前端燃燒系統的提標改造,以及后端煙氣處理系統的加裝更新。除促進行業整合外,新排放標準的實施還將使行業產業鏈得以延伸擴容,其中先崛起的將是尾氣處理系統市場,以及煙氣在線監測設備市場。
業內環保專家指出,垃圾發電尾氣處理系統領域過去一直為外商所壟斷。近年來,國內部分公司通過自主研發掌握了煙氣凈化與灰渣處理核心技術,逐步實現了對進口設備的替代。但由于排放標準相對滯后,這一市場空間未充分釋放。”十二五“期間垃圾焚燒發電廠煙氣凈化系統市場空間可達130億元以上。除新建項目加裝市場已啟動外,既有項目的升級改造市場更為廣闊。
《2014-2018年中國垃圾發電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指出,隨著新標準實施帶動環保監管逐步到位,未來垃圾發電廠尾氣排放的數據將被要求實時公布,這將帶動垃圾發電廠煙氣在線監測市場需求空間。根據市場測算,到2015年,垃圾發電煙氣在線監測設備及系統維護市場空間可達100億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