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交易,對公眾而言還是個陌生的概念。簡而言之,就是將碳排放權當作商品進行市場買賣。政府將碳排放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納入碳排放配置管理,并在一定的規則下,向其分配年度碳排放配額。這些單位的碳排放一旦超過額度,超額部分就要自掏腰包通過市場購入配置額。如果自身節能減排做得好,實際排放少于分配的額度,也可以售出配置額。
中央組織部日前印發《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規定,今后對領導干部的各類考核,要把民生改善、生態文明建設等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加大資源消耗、環境保護、消化產能過剩等指標的權重。有專家指出,隨著空氣質量的惡化以及政績考核指標的變遷,生態環保等指標將受到更多的重視,相關的市場化減排措施如碳減排交易等更趨發達和成熟,具備減排潛力的行業項目將獲得更大的回報。
碳減排作為一個重要的環保指標,正逐步受到關注。一方面,經過多年準備,我國七省市正式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以市場化手段推動企業降低排放。另一方面,我國在2009年已正式對外宣布,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這個目標既是為了減輕氣候變暖的壓力,同時也對我國經濟、產業以及生產方式、消費模式等領域產生深遠影響。
11月28日北京碳交易所開市,當日成交4.08萬噸,平均價格約50元每噸,這個價格高于深圳、上海開市初期30元/噸、27元/噸的價格。截至11月,國內個開市的深圳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實現配額交易量超過13萬噸,交易價格目前穩定在70至80元每噸之間,未來國內還將形成統一的碳交易市場。
上海環交所自愿碳減排交易平臺開戶數突破20萬戶,達到202361戶。國內大、活躍的自愿碳減排交易市場正在逐漸形成。
當前,我國面臨著巨大的節能減排壓力,而碳交易恰恰能為完成減排任務提供低成本、率的市場化機制。而碳減排市場擴大不僅縮小了減排資金缺口,同時也完成其后融資的重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