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上市公司謀求獲利點
業內人士分析脫硫訂單增長
12月以來,嚴重污染地區由京津冀地區擴展到華東、華南甚至西南地區。寧波、合肥、上海、南京等多地霧霾紅色預警,12月6日,上海部分監測點AQI指數沖破500大關,PM2.5平均濃度高達602.5微克/立方米。
嚴重的霧霾現象對相關上市公司業務影響深遠。據了解,脫硫脫硝行業今年的訂單情況是非常的好。
業內人士分析,因為2014年7月新的火電廠污染物排放標準就要施行,現在很多企業都進入搶裝期。2014年7月以后,隨著電廠脫硝設施基本安裝完畢,工程訂單量可能會到達一個拐點,后續很多廠商會陸續將重心轉向運營,火電廠脫硫脫硝設施的特許經營現在做得還不多,未來會成為行業的一個重點發展方向。
據全聯環境商會數據統計,目前主要環保上市公司中,一半以上的市值低于50億元,市值在200億元以上的只有5家,去年全年盈利超過10億元的僅三家,與環保巨頭丹納赫、威立雅和蘇伊士等規模相去甚遠。環保業內流傳甚廣的一個說法是,技術再先進規模再大的上市公司,在國內環保細分領域能占10%以上的份額已屬相當不易。由此可見,我國環保產業散、小等特點還比較突出。
國家發改委在2014年節能減排工作推進安排中指出,研究建立各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預警機制,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為減少排放污染,能源結構清潔化成為必然趨勢。
凈化市場熱且亂
在霧霾肆虐下,空氣凈化器頓時成為了居家必需品。有數據顯示,上周上海居口罩銷售位,而北京則居空氣凈化器銷售首位。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本月個星期內,某些購物網站的口罩搜索量環比增長185%、同比增長495%,成交量環比增長214%、同比增長903%;空氣凈化器方面,上周成交量同比增長184%、環比增長910%。
然而,在國內空氣凈化器市場超速膨脹的背后,卻是行業標準、認證缺失、無序競爭的尷尬現實,市場上出現了各種質量參差不齊的產品,而空氣凈化又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過程,消費者自己也很難分辨好壞。
某品牌表明,我國目前沒有空氣凈化器統一的行業標準,是市場亂象不斷的主要原因。市場品牌眾多,產品的凈化效果其實都有待驗證。“現在行業確實比較混亂,某些只是為了迎合消費者特定時間段的需求,是賺快錢的生意,真正做產品還是質量過關重要。”
大氣監測加快步伐
目前國內環境監測市場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根據之前環保部、發改委、財政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的《國家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環境監測領域規劃總投資400億元。其中環境監測儀器及運維服務的投入,將占絕大部分。
針對大氣污染防治多項政策出臺給環境監測系統帶來的影響,業內某企業認為,國內環境監測產品銷售額預算,2012—2015年環境監測系統行業年均市場規模約49億元,對應年均復合增速為21.60%,因此,環境監測系統行業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作為大氣監測領域的公司,先河環保連中3個大單,公司經營步入快速發展期,同時公司亦正在積極拓展產業鏈條,進行外延式擴張。
此外,CEMS行業的雪迪龍估算過去10年公司銷售的CEMS大約4300臺,占全國CEMS用量的35%,地位毋庸置疑。公司CEMS的生產以裝配為主,通過成為大型脫硫、脫硝工程公司供應商,完成主要銷售任務。這意味著公司只要增加人手,即可以快速增加產能,實現銷售,獲得新增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