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評是源頭預防的主體性制度,對服務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據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有關負責人透露,因環評審批服務保障有力,全國項目環評審批數量已經由“十三五”期間每年22萬左右下降至2023年每年12.6萬個。但環評改革取得進展同時,基層審批數量較大、制度疊床架屋、環評機構亂象等新的問題也開始顯現出來,“過度擾企”數據弄虛作假問題頻發。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上述負責人表示。
2024年出臺的頂層設計文件中,《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應“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態
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建立促進民間投資資金和要素保障工作機制的通知》亦指明,要“增強民間投資政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做好環評要素保障,促進投資建設與環評管理的協同推進”等。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決策部署,指導生態環境部門更好支持服務民營經濟發展,生態環境部制定了《生態環境部門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措施》,并于9月13日正式對外發布。文件明確提出將“規范環保信用評價”,要求合理界定評價對象,堅持過懲相當,明確評價結果適用邊界條件。同時,健全企業環保信用修復制度,完善信用修復機制,引導企業“糾錯復活”,幫助企業“應修盡修”。
顯然,這份文件除了要求充分發揮環評機制的監督作用,一定程度上還要求給予企業“知錯就改”的空間,通過“糾察”實現“修正”,助力企業綠色可持續生產。
隨即,9月14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深化環境影響評價改革的通知》(下稱《通知》),提出要“實現環評分類管理與排污許可制度更為銜接,污染影響類建設項目環評數量大幅壓減,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和規劃環評對項目環境準入的指導作用”,同時“持續增強環評信息化支撐,持續提高環評文件質量,顯著提升源頭預防體系整體效力”。文件直白地要求“大幅”壓減環評數量,并希望通過與排污許可制度緊密銜接,以減輕基層審批壓力與企業申報考核負擔。
如何實現兩證有效銜接?比如說,深圳市通過改革環評制度,開展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形成市—區—街道—管控單元—評價單元五級管控體系,同時制定重點建設項目環評審批管理名錄,約占總數90%以上未列入名錄的建設項目豁免或簡化環評。對于豁免或簡化環評的建設項目,生態環境部門以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單元生態環境管理清單為依據核發排污許可證;作為企業,可一次性提交環評與排污許可申報材料,審批部門通過本地系統同步審查,一次辦結兩項行政許可。因大幅降低了建設單位時間成本,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將深圳試點經驗作為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廣。
《通知》從優化調整審批權限、優化環評類別、探索優化環評審批方式三個方面統籌考慮了建立與審批能力相適應的環評審批權限。未來,“兩高”項目、水庫等生態影響重大項目和環境影響不確定的項目均由省部兩級生態環境部門審批,其他非重大環境影響項目由市縣兩級審批。同時,取消一部分污染影響類環境影響報告表項目積累經驗,持續減少基層環評審批數量。上述負責人表示:“優化調整后,省級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數量占比從7.38%調整為13.84%,市級占比從47.09%調整為85.97%,縣級占比從45.27%調整為不再審批報告書。”
另外,《通知》還安排了相關試點工作,一是試點優化建設項目環評類別,二是試點開展環評文件標準化編制、智能化輔助審批。北京市、河北省、吉林省、福建省、廣東省、四川省、陜西省分別選擇2個典型地級市(或直轄市的區),試點進一步優化環評分類管理;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山東省、湖南省、重慶市等6省分別選取2-3個產業園區,試點研究建立與排污許可制度相適應的環評管理體系;環評文件標準化編制、智能化輔助審批試點的地區為北京市海淀區、浙江省杭州市、福建省廈門市、四川省成都市。
“下一步我部將繼續調整項目環評分類管理,優化環評類別,取消部分類別項目環評,項目環評審批數量將進一步壓縮,切實減輕基層和企業負擔。”上述負責人如是說。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