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是“八八 戰略”實施 20 周年,是杭州亞運會召開之年,做好生態環境保護 工作,責任特別重大,意義尤為深遠。要深化落實“變革重塑 年”“作風建設年”工作要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 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堅持 系統觀念、高效協同,鼓足開局之氣、匯聚開局之力、大干開 局之年,推動省委、省政府和生態環境部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見 效。
2023 年生態環境主要目標是:
——環境空氣質量方面。設區城市 PM2.5 平均濃度低于 26 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高于 92%,中度污染天數 同比減少 20%。
——水生態環境質量方面。地表水省控斷面達到或好于Ⅲ 類水體比例達到 94%以上。
——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方面。完成國家下達的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類、二類)比例考核目標。
——土壤環境質量方面。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高于 95%。
——污染減排方面。四項主要污染物重點工程減排量完成“十四五”目標任務的 60%以上。
一、深入推進美麗浙江建設
1.打造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闡發的重要窗口。緊扣“八 八戰略”實施 20 周年,認真籌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浙江高峰論 壇,全量收集梳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浙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 論述,集智聚力凝煉一批理論、實踐、制度成果,充分展示習 近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偉力。完成“八八戰略”實施 20 周年生 態文明建設綜合評估,謀劃新一輪“811”生態文明先行示范行動。 按照“1+N”架構推進省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展陳館和地方展示 中心建設,總結梳理典型經驗和實踐案例,加快構建“云上游覽、 線下觀摩”相結合的全省生態文明教育實踐體系。開好新時代美 麗浙江推進大會,辦好 2023 年六五環境日、5.22 國際生物多樣 性日、全國低碳日、浙江生態日、“八八戰略”生態文明宣傳主題 活動,持續推進生態環境融媒體平臺建設,成立融媒體聯盟, 著力構建大宣教格局,形成全社會崇尚生態文明、踐行綠色生 活的美好圖景。
2.全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結合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內容, 更新發布《浙江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5 年)》。開展生物多樣性參照系、生物多樣性友好指數等研究。 完成 29 個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成果整合發布。推進麗 水生物多樣性保護全國引領區、磐安縣生物多樣性友好城市等 7 個試點地區工作,建成 6 個省級生物多樣性體驗地,謀劃布局一批綜合觀測站。
3.扎實推進共富大美建設。積極推進與湖州、衢州、麗水等 地廳市合作協議落地。深入開展生態環境系統山海協作,在低 (零)碳試點、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修復、生態產品價值實 現等領域,搭建合作平臺、謀劃幫扶項目,推動山區海島縣高 質量發展。培育發掘生態富民、生態惠民最佳實踐。
4.持續推進示范創建。全面總結回顧浙江生態省建設的實踐 探索,提煉歸納經驗啟示,提出深化實施思路。開展第七批省 級、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 創新基地建設。組織轄區內基礎條件較好、創建積極性高的地 區進行申報;加強對各地生態文明示范創建規劃、申報材料、“兩 山”實施方案和轉化模式典型案例的指導審核把關;指導創建復 核地區開展復核工作;加強已創成地區工作成效宣傳,引導各 地實踐創新,積極開展典型培育。
二、大力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創新
5.推進減污降碳制度創新。探索降碳與治氣治水治廢等協同 創新解決方案,形成一體推進、一體考核的制度體系。構建區 域污水資源化利用和再生水循環利用體系,探索“無廢城市”減污 降碳協同技術模式,編制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排放融合清單。 優化減污降碳協同指數,提升在美麗浙江、污染防治攻堅戰考 核中的權重,按季晾曬指數排名,落實減污降碳協同試點賽馬 激勵機制。編制全省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建立減污降碳協同項目庫,制定金融專項支持政策,探索財政金融項目聯動機 制。
6.強化減污降碳模式創新。指導杭州、寧波、嘉興、湖州、 衢州、麗水等地開展現代化國際大城市、數字經濟型、工業型、 生態良好型等不同類型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城市建設。推動重點 園區、重點行業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和標桿項目建設。 全年新增低(零)碳鄉鎮(街道)20 個、村(社區)300 個以 上,打造減污降碳協同試點 12 個、標桿項目 30 個以上。
7.積極推進碳交易。深度參與全國統一碳市場建設,全省推 廣應用煤樣“一鏈管”、核查“全程管”。指導嘉興市、湖州市、麗 水市碳普惠和安吉縣竹林碳匯、椒江區大陳島藍碳交易試點建 設。開展林業碳匯等產品的開發、核證及交易。 三、全力助推經濟穩進提質
8.深入開展暖心助企升級行動。對標省委“三個一號工程”和 省政府“十項重大工程”,謀劃生態環境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 舉措,進一步優化環境準入、要素保障、執法監管、科技幫扶 等各項惠企政策。舉辦 10 場以上技術培訓與成果推介會。為基 層和企業提供精準技術服務,解決重點難點問題 50 個以上。完 善正面清單企業名單,推行學法積分抵扣處罰金額舉措。推進“信 用修復一件事”改革,開展生態環境和公共信用同步修復,營造 誠信守法、公正有序的營商環境。
9.全面優化審批服務。動態更新“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 控成果,優化完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服務保障我省重大 發展戰略實施。持續推進“區域環評+環境標準”改革、“多評合 一”、“打捆”環評審批改革,優化調整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權限, 全力做好重大項目環評“一對一”服務。通過深挖減排潛力、加大 收儲力度、充實政府儲備,保障重大項目排污權指標。
10.加大生態環保投資力度。健全完善生態環保重大工程項 目融資協作機制,以財政性資金為撬動,拓寬投融資渠道,引 導多元化社會資本投入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在減污降碳、污 染治理、生態保護等關鍵領域,推動實施一批生態環境導向的 開發(EOD)模式項目,有效拉動市場投資,助推高質量發展。
四、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
11.全力保障亞運會環境質量。建立完善省市縣“1+6+20”亞 運會環境質量保障方案,健全污染天氣應對和區域協作機制。 開展會前污染整治和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所有問題拉條掛賬、 限時整改,8 月底前全面完成銷號。學習借鑒北京冬奧會等重大 活動環境保障成功經驗,建立管用實用好用的調度指揮平臺, 加強會期環境質量監測、預報預警、執法巡查和突發環境事件 應急處置,確保交出高分答卷。
12.開展臭氧污染防治專項攻堅。深入推進鋼鐵、水泥行業 超低排放改造,開展磚瓦、玻璃等行業整治,實施 1000 個工業 廢氣治氣項目。落實低效治理設施升級改造、重點行業 VOCs 源頭替代、治氣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十大攻堅舉措,原輔材料 替代量達到 2 萬噸以上,活性炭集中再生設施規模力爭達到 30 萬噸/年。
13.實施空氣質量全面改善行動。持續推進產業、能源、運 輸結構優化調整,打好污染天氣消除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 戰,實施國六 b 排放標準,淘汰老舊非道路移動機械 1.5 萬臺。 推進寧波舟山港港作機械“油改電”。加強油品及油氣綜合管控, 開展油品儲運銷環節油氣回收專項檢查,推進重點行業企業清 潔運輸。制定實施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五、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
14.全面鞏固水環境治理成效。推進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 抓好國控、省控斷面“一點一策”和水生態環境督導幫扶重點縣“一 縣一策”治理。完成入河排污口、城鎮雨洪排口排查,工業企業、 工業園區、城鎮污水處理廠以及太湖沿岸 10 公里范圍內入河排 污口整治。加強杭州亞運會水環境質量保障,強化重點水體藍 藻水華防控。推動構建清清河網,持續推進八大水系和近岸海 域生態修復,修復河湖生態緩沖帶 200 公里。指導嘉興市開展 全國水生態修復試點城市建設和嘉善縣“雙示范”建設中打造水生 態修復金名片。
15.深化“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打造 20 個省級標桿工業園區 “污水零直排區”、30 個城鎮“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標桿鎮(街 道),開展工業園區“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回頭看”。推動構建清 潔管網,協同推進污水管網系統排摸,推動工業園區老舊污水 管網更新改造。指導推動臺州市開展全國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 試點工作。
16.切實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完成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保 護區電子圍欄建設,研究建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范化建設評 價指標體系,提升保護區規范化建設、智慧化感知水平,縣級 以上飲用水水源達標率保持 100%。推廣千島湖“秀水衛士”場景 應用。
17.加強近岸海域環境綜合治理。推進實施《浙江省重點海 域綜合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2022—2025 年)》,深化“1+N”專 項攻堅,打造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案例庫。全面完成入海排污口 溯源整治,動態更新“浙里藍海”排污口管理臺賬。印發《浙江省 主要入海河流(溪閘)總氮、總磷濃度控制計劃(2023—2025 年)》,更新國控入海河流“一河一策”治理與管控方案,開展長 江口—杭州灣 12 條國控入海河流總氮通量監測。推廣海洋塑料 治理“藍色循環”新模式。推進“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加強南北 麂列島等 34 個海灣生態系統保護,建成寧波梅山灣、溫州洞頭 諸灣、舟山普陀諸灣和臺州灣 4 個重點美麗海灣。
六、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
18.深入推進土壤修復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進杭鋼半山 基地退役地塊土壤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國家試點,實施 重點建設用地土壤污染治理。全面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動態排 查治理農村黑臭水體。指導桐鄉、安吉做好農業面源治理國家試點,積極探索農業面源污染全要素治理、多維度評價的有效 路徑。
19.全面加強源頭防控。滾動推進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隱 患排查,全面開展受污染耕地分布縣(市、區)源解析,形成 污染源全口徑清單。按照“邊查邊治、應控盡控、能斷則斷”的原 則,分類采取控源斷源措施,阻斷污染源對耕地的持續影響。
20.強化地下水污染治理。深化麗水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國家 試驗區建設,實施 10 個重點園區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工程。加 強地下水水質監測網絡建設,增設 60 個省控、100 個市控監測 點位,探索開展自動監測。地下水國考區域點位 V 類比例控制 在 27.7%以下。
七、扎實抓好清廢治新治塑
21.深化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所有設區市和 50%的縣(市、 區)通過全域“無廢城市”建設評估,承辦全國“無廢城市”建設現 場推進會暨“無廢亞運”國際高峰論壇。開展“無廢亞運”提升行動, 打造全球首個大型“無廢”賽事,培育“無廢細胞”2000 個。完善 固體廢物循環利用體系,制訂可進入生活垃圾焚燒設施處置的 工業固廢名錄,新增一般工業固廢統一收運覆蓋企業 1 萬家。 開展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評估。新增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 20 萬噸,全省危險廢物填埋比控制在 14.5%以內,支持指導溫州開 展小微危廢收運體系標準制定,探索建立危險廢物跨區域轉移 處置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22.推動新污染物治理開好局。開展全省化學物質信息調查 和風險篩查,初步建立全省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基本信息數據庫。 組織杭州、寧波、紹興、衢州、臺州開展新污染物治理試點。 組建全省新污染物治理專家委員會,推動建立新污染物治理科 技創新聯盟。
23.切實加大塑料污染治理力度。強化與省發展改革委治塑 工作雙牽頭機制,將治塑要求融入“無廢細胞”建設,一體推進“源 頭禁、過程限、回收用、末端治”系列措施。開展廢塑料加工行 業污染整治,淘汰一批、整合一批、做優一批,倒逼企業落實 污染防治責任,促進行業綠色健康發展。
八、切實維護生態環境秩序
24.扎實推進生態環保督察整改。深化“七張問題清單”抓落 實機制,推動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長江經濟帶警示片、審計等 反饋問題徹整徹治。開展第二輪省委生態環保例行督察,開展 省級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拍攝,梳理形成一批典型案例, 強化通報曝光、倒逼整改、“一案雙查”、責任追究的工作閉環, 提升督察權威和效能。啟動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修造船和復 合布加工等 13 個重點行業污染整治,指導溫州、湖州等地開展 重點工業園區污染整治提升工作,系統治理突出性、普遍性和 反復性問題。
25.提升執法監管效能。開展“綠劍 2023”執法專項行動,深 入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探索垃圾焚燒等重 點行業“黑匣子”智慧監管。結合省紀委全省漠視侵害群眾利益問 題專項治理工作,深入開展噪聲污染專項整治。深化“大綜合一 體化”改革,強化行刑銜接、部門協作、基層聯動。70%以上執 法機構完成規范化建設改造,打造專業執法隊伍“大綜合一體化” 改革的示范樣板。
26.嚴密防范生態環境風險。建立健全重點風險源企業、重 點園區、重點流域生態環境風險防范體系,一體推進“南陽實踐” 實施工作。完善問題排查、風險預警、應急處突的全鏈條閉環 管理機制,對全省近 8000 家風險源企業、52 個化工園區實施全 覆蓋排查。
27.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推進移動探傷、輻照加工、同 位素生產等高風險放射源、新興核技術利
用項目監管。建立健 全輻射安全分類管理機制,開展變電工程電磁輻射排污許可國 家試點,推進 5G 基站電磁輻射環境監測。持續開展日本核污染 水排海對我省近海環境影響的模型分析、監測預警,切實維護 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態環境安全。
九、加快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28.實施改革創新攻堅行動。開展生態環境行政許可集成改 革,堅持審管分離,先行先試,助力打造集約高效的營商環境; 優化環境資源配置改革,確保全省重大項目環境資源要素指標“應 保盡保”;推行包容審慎監管改革,讓執法既有力度更有溫度; 開展環境領域指數融合改革,以減污降碳指數為總成,促進指 標呼應、措施協同;著力打造海洋“藍色循環”新模式、噪聲監管 高效協同新機制,開啟重點領域治理新局面;深化生態環境損 害賠償制度改革,推動“損害擔責”原則法治化、常態化、規范化; 完善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改革,深化生 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扎實推進廳屬事業企業單位改 革。
29.推進生態環境“大腦”實戰實效。充分發揮數字化改革關 鍵一招作用,全面落實生態環境數字化改革和生態環境“大腦”建 設試點任務,完善“平臺+大腦+應用”架構體系,夯實全量歸集 數據底座,打造多維集成能力中心。迭代升級已上線的 13 個應 用,新建“浙里寧靜”“浙里輻安”“浙環應急”“浙里環境監測”4 個 應用。提升生態環境態勢“一張網”全感知體系,率先建成碳監測 網絡,率先實現省控斷面及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自動監測全 覆蓋,全面提升大氣顆粒物與臭氧協同監測能力。
30.健全改革工作長效機制。加強改革與立法銜接,重點推 進出臺《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加快完善《浙江省生態 環境保護條例》《浙江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配套辦 法,制定地方生態環境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出臺水泥、鍋爐、 海水養殖等地方標準。強化改革協同推進機制,加強改革項目 謀劃、跟蹤調度、考核激勵,增強整體合力。培育基層試點示 范改革蓄水池工程,創造更多可復制推廣的先進經驗。
十、縱深推進生態環保鐵軍隊伍建設
31.全面落實管黨治黨政治責任。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 深入實施“黨建紅引領生態綠”工程,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 精心組織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 題教育,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把黨的絕對領導落 細落實到生態環保工作的各方面、全過程。建立健全中央和省 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的跟蹤落實機制,自覺做習近平生態文明 思想的堅定信仰者、模范踐行者、積極傳播者。
32.加強清廉生態環保建設。堅持黨性黨風黨紀一起抓,深 入推進清廉單元創建,加強黨風廉政日常教育管理監督。馳而 不息糾“四風”樹新風,常態化開展“大走訪大調研大服務大解 題”“賽馬亮績·擂臺比拼”活動,引領黨員干部轉理念、轉方式、 轉作風,形成勤政務實、奮勇爭先、清正廉潔的良好氛圍。持 續深化防范利益沖突專項治理,全面實施審管分離、交叉巡察、 輪崗交流等措施,積極推動建設生態環境領域公權力大數據監 督應用,全面推行“日、月、季、年”廉政風險排查化解機制,完 善權力監督制約機制,推動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33.推進干部隊伍變革重塑。建好“一本賬”,下好“一盤棋”, 厘清管理體制、優化協作規程,開展全省生態環境系統互派培 養,豐富交流渠道、完善培養軌道、拓寬上升通道,形成干部 人才資源“一池活水”。重塑事業(企業)單位支撐保障體系,科 學優化職能配置,精準調配編制資源,全面釋放改革張力和創 新動力。樹立正確選人用人導向,堅持政治標準,著眼后繼有 人建立年輕干部“蓄水池”,完善選育管用全鏈條培養機制。加強 精準培訓賦能,組織開展“揭榜掛帥”,促使干部在打硬仗、扛重 活、攻難關中練就擔當作為的硬脊梁、鐵肩膀、真本事。
附件:《2023 年生態環境工作要點》明確的主要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