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4日,湖北省十堰市人民政府網站發布“關于印發十堰市2023年度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攻堅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其中,《十堰市2023年度土壤污染防治攻堅行動實施方案》要求,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力爭保持100%。地下水
環境監測網絡不斷健全,水質保持穩定。完成30個新增建制村環境整治和2條農村黑臭水體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低于40%。
原文如下↓
十堰市2023年度土壤污染防治攻堅行動實施方案
根據國家、省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策部署和“十四五”土壤、地下水、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關要求 為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標
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力爭保持100%。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不斷健全,水質保持穩定。完成30個新增建制村環境整治和2條農村黑臭水體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低于40%。
二、主要任務
(一)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
1.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1)聚焦農業面源污染物排放總量仍處于高位問題,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進一步深化測土配方施肥,推廣“有機肥+配方肥”“綠肥種植+配方肥”等技術或應用有機無機復混肥料。持續推廣“種養沼”一體化循環種養模式,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2023年,化肥農藥使用量持續減少。(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市區,以下均需各縣市區落實,不再單獨列出)
(2)聚焦農膜、秸稈等資源化利用效率不高的問題,持續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強農膜生產、銷售、使用、回收、再利用等環節管理。探索農膜科學使用回收試點示范和農膜“以獎 代補”補貼機制,示范推廣標準膜與可降解膜。推進沼氣和太陽能 利用、節水灌溉、秸稈綜合利用等工程。到2023年底,全市農膜回收利用率力爭達到86.5%,秸稈綜合利用率完成省定目標。(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
(3)聚焦畜禽養殖污染點多面廣,旱季“納污藏垢”、雨季“零存 整取”的問題,持續加強養殖業污染防治。推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 規劃落實。持續推進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實行臺賬管理。推廣設施漁業等綠色健康養殖模式和技術。到2023年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力爭達到94%。(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嚴格落實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制度,加強環境 監管執法,規范工廠化水產養殖尾水排污口設置。(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
2.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1)聚焦農村改廁覆蓋不足、管護機制不健全、糞污處理不達標等問題,持續推進農村改廁與生活污水治理銜接。繼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完成農村戶廁新建、改建15580戶,在12個村實施農村廁所糞污與農村生活污水一體化治理及資源化利用建設試點。(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衛健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財政局、市鄉村振興局、市市場監管局、市住建局、市鄉村振興局)
(2)聚焦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覆蓋不足、設施及配套管網存在不正常運行等問題,分類梯次推進農村污水處理能力提升。完成30個新增建制村環境整治任務,鞏固和提升整治成效。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優化污水治理技術。加強設施運維管理、監督考核和問題整改。到2023年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低于40%。(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鄉村振興局)
(3)聚焦農村黑臭水體存量未減的問題,持續推進排查整治。建立農村黑臭水體動態監管清單,完成竹溪縣城關鎮新勝村、東風村2條農村黑臭水體整治任務。對已完成治理的開展效果評估,健全長效管護機制。推動河湖長制向農村黑臭水體延伸,防止“返黑返臭”。(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和湖泊局)
3.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治理
聚焦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不健全、垃圾分類推行力度不足的問題,進一步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體系。不斷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設施。大力推廣鄖西“沙溝經驗”,推進垃圾分類收運、分類處置到位。持續推進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整治規范運營生活垃圾填埋場。2023年,全市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行政村占比達100%,實行生活垃圾分類的行政村占比達45%,創建垃圾分類示范村100個。(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城管執法委、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鄉村振興局、市供銷社)
(二)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
1.深入推進農用地分類管理
聚焦保障人民群眾“吃得安全”工作目標,全面加強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嚴格保護優先保護類耕地,確保面積不減少。(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制定實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與嚴格管控方案,不出現農產品特別是糧食和蔬菜重金屬超標情況。加強土壤和農產品協同監測,及時評估安全利用與治理修復效果,動態調整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2023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力爭達到100%。(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推動耕地污染成因排查。(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
2.實施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行動
聚焦耕地污染問題,持續推進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持續排查本地區在產和關停涉鎘等重金屬排放企業,動態建立整治清單,督促完成整改,加強執法監督。(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持續開展關閉礦山歷史遺留固體廢物排查整治。(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三)嚴格管控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
1.加強重點建設用地準入管理
聚焦保障人民群眾“住得安心”工作目標,全面加強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工作。在編制國土空間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等相關規劃時,充分考慮規劃地塊土壤污染狀況,合理確定土地規劃用途,確保安全供地。對用途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以下簡稱“一住兩公”)的,變更前將經評審通過的初步調查報告、風險評估報告、治理與修復效果報告作為土壤質量是否達到標準的依據。對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情況組織排查整改。2023年,全市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
2.加強污染地塊動態監管
聚焦污染地塊土壤環境風險問題持續排查并動態更新疑似污染地塊和污染地塊名單,推進土壤風險管控和修復。依法查處違規開發利用行為。(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經信局)
3.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預防
(1)聚焦重點行業企業生產加工行為存在土壤污染風險的問題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動態更新重點監管單位名單,督促落實隱患排查整改、自行監測、有毒有害物質地下儲罐備案等制度。開展重點監管單位周邊土壤環境監測。新增重點監管單位于9月底前完成隱患排查。2022年排查的719個土壤污染隱患點于10月底以前完成整改。持續開展隱患排查“回頭看”檢查。開展典型行業企業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城管執法委、市住建局)動態更新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全口徑清單,堅持涉重金屬新增產能與淘汰產能“減量置換”,推動重金屬 減排工程實施。(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
(2)聚焦礦產資源開發行為存在土壤污染風險的問題,加強尾礦庫環境風險防范。采取覆膜、壓土、排洪、堤壩加固等隱患治理和閉庫措施全面整治歷史遺留尾礦庫。(責任單位:市應急管理局、市生態環境局)對重點尾礦庫企業實行分級分類監管,動態調整尾礦庫等級監管清單。持續開展汛期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 治,建立問題整改清單,實行銷號管理。(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應急管理局)
(四)推進固體廢物綜合治理
1.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聚焦我市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矛盾問題,積極申報省級“無廢城市”建設市。編制《十堰市“無廢”城市建設方案》并啟動年度建設工作。(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加強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粉煤灰、建筑垃圾等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監管。(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執法委、市生態環境局)
2.提升固體廢物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
聚焦垃圾焚燒項目推進緩慢、危險廢物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不足的問題,進一步加強能力建設。大力推進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房縣、丹江口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分別于6月底、12月底前建成。(責任單位:市城管執法委、市住建局)全面建成丹江、鄖西、竹山3個醫廢中轉收運體系。(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加強危險廢物申報登記、規范化環境管理評估和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推進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集試點建設。到2023年底 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保持100%,醫療廢物及時有效收集轉運和處理處置率達100%。(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衛健委、市應急管理局)
(五)加強新污染物治理
聚焦新時期國家對新污染物治理的新要求,啟動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按照國家、省統一安排,開展首輪化學物質基本信息調查和首批環境風險優先評估化學物質詳細信息調查。(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商務局、市衛健委、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
(六)強化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
1.持續開展地下水調查評估
聚焦我市地下水環境狀況底數不清、監測網絡不健全等問題,開展重點污染源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加強分級分區監管。不斷健全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和湖泊局)
2.有序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項目實施
積極謀劃申報生態環境領域地下水污染防治重大工程。有序規范實施竹山縣、鄖西縣地下水污染防治項目,發揮典型示范作用。(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壓實工作責任。各縣(市、區)政府要全面領導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 進一步細化任務、壓實責任。各相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合理分工、密切配合,積極開展信息共享、會商預警、聯合執法等聯防聯控工作。
(二)加強資金保障,提升環境效益。各地各部門要持續加大環境保護投入力度,多渠道籌集資金,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要規范資金使用,加強項目實施管理和預算執行,發揮好資金生態效益。
(三)加強考核調度,嚴格督查問責。將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工作納入各地各部門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制考核,落實重點目標任務定期考核調度通報和年度報告制度。
附件 全市2023年度農村污水垃圾治理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