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
環境監測中心群英薈萃,少長咸集。南京環境監測中心水環境監測科研團隊特邀北京師范大學王國強教授、南京大學錢新教授團隊,圍繞前期3位院士、4位行業資深專家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長江黃河典型支流三水融合綜合模擬與精準調控技術》(項目編號:2022YFC3204400)實施方案論證會提出的建議進行研討交流。
三方從項目現有基礎、主要研究內容和研究成果等實施方向進行分析,明確中心重點圍繞長江一級支流秦淮河流域開展研究,進一步繪制“施工圖”,為開啟新征程添動能蓄實力。“我們將集中技術力量全力以赴保障項目高質量開展,并以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為中心發展契機,在‘三水融合’、水污染溯源及水質預測預報等方面開創新局面。” 南京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喻義勇說。
扎實筑牢“支撐點” “三水融合”開新局
穩扎穩打做好各類科研項目是南京環境監測中心持續筑牢監測科研工作“支撐點”。為推動“十四五”期間水環境質量改善向“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統籌方面轉變,中心聚焦熱點環境問題,相繼研究完成部省級標準制修訂16項,省市環境類科研項目35項,在水污染溯源機理研究和水質預報試點工作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成功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做足技術儲備,實現了水環境領域國家級科研項目“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
同時,中心科研團隊精準把握實踐提優的機會,迅速加大技術骨干投入,契合攻堅行動實踐,強化項目合作機制,聚焦重點流域、聚力“三水統籌”,為全面支撐“三水融合”起好步、開好局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精準定位“突破點” 樂繪環保新畫卷
在為“三水統籌”協同治理工作提供技術支撐方面,南京環境監測中心緊扣新形勢、新要求,積極運用新思路、新理論、新方法,找尋“突破點”。
例如,通過系統剖析20多萬個監測數據,中心準確掌握秦淮河流域水污染溯源研究成果與水系特點,精心謀劃,找準賽道,跑出特色。基于監測數據、經過專家論證,中心選取長江一級支流秦淮河流域為典型對象,從流域單元—控制單元三水協同作用關系、典型支流節水增容—污染控制—生態修復耦合互饋機制等方面進行研究,解析科學問題,切實為三水協調、精準調控等重點部署的深入實施做好示范應用。
合力打造“創新點”書寫生態大文章
隨著智能化、自動化技術在生態環境監測領域廣泛應用和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以追求檢測精密性與準確度為主的傳統監測技術和樣式已經越來越難適應管理的需求,必須對現有監測業務體系進行改革和創新。
南京環境監測中心切實以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為發展契機,發揮參與國家項目研發主動性,組織搭建戰略合作平臺,加強監測技術交流與合作,持續在“三水融合”耦合模擬與調控、水污染溯源及水質預測預報等方面取得創新突破。中心堅持以“科研促監測”、以“監測帶科研”,注重科研成果轉化,強化科研技術支撐環境管理理念,科學指導地方管理部門加快將治水重心由污染治理為主向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系統治理、統籌推進方向進行轉變,拓展區域共建共享“生態+”綠色發展新路徑。
供稿:南京環境監測中心
原標題:院士專家齊聚,南京環境監測中心踏上“三水融合”新征程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