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安慶市貫徹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 年)》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安慶市貫徹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 年)〉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安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 年 1 月 1 7 日
安慶市貫徹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 年)》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全國氣象高質量發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 年)》在我市落地落實落細,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堅定不移把安慶氣象事業融入安慶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目標,堅定不移把新發展理念貫穿氣象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以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推進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建設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構建更高水平的氣象科技創新體系、智慧精準的氣象業務體系、普惠共享的氣象服務保障體系、規范有序的氣象治理體系,深入落實市政府與省氣象局簽訂的共同推進安慶高質量氣象現代化合作協議和《安慶市氣象事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加快形成安慶氣象事業開放協調發展的新格局,為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慶建設提供堅強的氣象服務保障。
(二)主要目標
把握氣象工作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戰略定位,對標“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戰略任務,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服務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的支撐保障作用更加凸顯。到 2025 年,建成更加完善的氣象科技創新體系、業務體系、服務體系、治理體系,氣象現代化水平位列全省第一方陣。
到 2035 年,以智慧氣象為主要特征的氣象現代化基本實現,氣象與國民經濟各領域深度融合,氣象協同發展機制更加完善,結構優化、功能先進的監測系統更加精密,無縫隙、全覆蓋的預報系統更加精準,氣象服務覆蓋面和綜合效益大幅提升,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穩步提高。
二、主要任務
(一)堅持科技領先,增強氣象科技協同創新能力
1 . 加快氣象應用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圍繞制約我市氣象高質量發展的技術瓶頸問題,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支持開展氣象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并申報各類科技計劃項目。開展長江、華陽湖、菜子湖等水系氣象災害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技術研究,發展流域生態治理氣象監測評估技術,加強長江流域氣候規律、氣候變化、天氣機理、氣象災害發生機理和地球系統多圈層相互作用等基礎和應用研究。開展聯合試驗研究,加強協同觀測、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氣候變化應對、人工影響天氣、氣象裝備等領域關鍵技術攻關。聚焦智慧氣象,發展用戶需求智能感知、信息精細精準推送、服務產品智能化制作、服務行為智能分析等技術,提升氣象服務智慧化管理能力。(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氣象局,各縣市區政府)
(二)堅持創新驅動,提高氣象核心業務水平
2. 健全精密氣象監測網絡體系。按照相關規劃統一布局,統籌建設全市天氣、氣候及氣候變化、專業氣象觀測網,形成陸空天一體化、協同高效的精密氣象監測系統。補齊長江、華陽湖、菜子湖、庫區、山區等氣象災害和次生災害易發多發區氣象監測短板。提升監測預報預警快速融合更新、暴雨誘發洪水、地質災害預警能力。推進 X 波段天氣雷達和自動
氣象站加密建設,逐步實現 X 波段天氣雷達縣域全覆蓋和自動氣象站行政村全覆蓋。發展基于 X 波段雷達、風廓線雷達、三維閃電定位、大氣電場儀等的氣象探測,強化雷達和衛星遙感綜合應用。推進氣象探測裝備計量檢定能力建設。健全中小尺度強對流天氣監測盲區、高發區和敏感區的天氣監測網,完善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監測站、農田小氣候觀測站、土壤墑情監測站、作物長勢遙感監測站等建設,實現高標準農田氣象監測全覆蓋。發展社會氣象觀測,推進觀測數據的收集與應用。(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氣象局,各縣市區政府)
3. 構建精準氣象預報系統。強化大數據應用、人工智能算法等新技術在氣象預報中的應用,提升數值預報模式應用能力。發展中尺度多模式集成預報業務,提高強降水等災害性天氣精細化落區預報能力。健全從零時刻到月、季、年,涵蓋基本氣象要素、災害性天氣和氣候事件及其影響預報的全覆蓋無縫隙智能數字預報業務體系。逐步形成“五個一”的精準預報能力,實現提前一小時預警局地強天氣、提前一天預報逐小時天氣、提前一周預報災害性天氣、提前一月預報重大天氣過程、提前一年預測全市氣候異常。(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各縣市區政府)
4. 推進氣象服務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應用新一代突發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利用應急廣播等手段加快預警信息傳播,針對應急管理、交通安全、城市治理、重大活動保障、應急救援等場景,為各部門提供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和輔助決策服務。建立氣象部門與各類服務主體互動機制,探索打造面向全社會的氣象服務支撐平臺,促進氣象信息全領域高效應用。強化高分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的應用,提高專業氣象服務水平。(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數據資源局,各縣市區政府)
(三)堅持立足市情,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5. 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完善決策氣象服務平臺,健全分災種、分用戶、分重點行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和智能決策服務供給體系。不斷完善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針對農業、林業、交通、住建、水利、生態、保險等重點領域,構建氣象、水利、自然資源、住建、教育、農業等部門互動共享的氣象風險預報預警體系,提高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災害、地質災害、流域區域洪澇、城市內澇、森林火災等氣象風險預報預警能力。制定完善基于重大氣象災害高級別預警信息高風險區域、高敏感行業、高危人群的自動停工停業停課機制。建立健全多部門應用、多手段共享的新一代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決策信息支持系統,加強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的應用,建立氣象災害鑒定評估制度。(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應急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教育體育局、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市區政府)
6. 提高全社會氣象災害防御應對能力。定期開展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風險區劃,加強普查成果在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應用。加強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編制和設施建設,修訂基礎設施標準、優化防御措施,提升重點區域、敏感行業基礎設施設防水平和承災能力。開展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氣候資源普查及基礎信息“一張圖”建設。建立重點領域氣候可行性論證綜合業務體系,加強氣候可行性論證服務。完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精準靶向發布技術,提升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靶向發布能力,建立預警信息發布和再傳播制度,發展全媒體預警信息快速精準傳播手段,推動“預警+行業”數據融合分析,完善預警信息傳播效果評估能力及氣象防災減災社會參與機制。推進突發事件預警發布系統與應急廣播系統精準對接。實施“網格+氣象”行動,將氣象防災減災納入鄉鎮、街道等基層網格化管理。加強科普宣傳教育和氣象文化基地建設,提升基層氣象災害防御科學普及水平。強化重大氣象災害應急演練。(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應急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新聞傳媒中心,各縣市區政府)
7. 強化農村公共設施與場所雷電防護能力建設。實施農村雷電災害綜合治理工程,依據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推進鄉村重點公共設施、易燃易爆場所和多雷擊公共區域雷電防護示范工程建設。優化升級閃電定位網和雷電監測預警系統,加強防雷設施安全檢測,提升農村雷電防御綜合能力。(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氣象局,各縣市區政府)
8. 提升人工影響天氣能力。貫徹落實安慶市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完善人工影響天氣應急保障體系,開展抗旱、森林防滅火、重污染大氣防治等人工增雨作業,提升長江經濟帶人工影響天氣保障能力。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標準化作業點建設,積極推進人工影響天氣標準化縣創建工作。健全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機制,完善統一協調的人工影響天氣指揮和作業體系。開展新型作業裝備試驗和應用,完善人工影響天氣物聯網監管體系。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安全管理,實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安全能力提升工程。(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應急局、市水利局,各縣市區政府)
9. 加強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建設。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原則,健全氣象防災減災體制機制。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和預警信息制作、發布規范。健全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聯動機制,提高突發事件應急救援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建立極端天氣防災避險制度。定期開展氣象災害防御水平評估,督促落實氣象災害防御措施。加強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完善氣象災害風險轉移制度。依法做好重大規劃、重點工程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強化重大工程建設氣象服務保障。(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應急局,各縣市區政府)
(四)堅持人民至上,優化人民美好生活服務供給
1 0. 加強公共氣象服務供給。創新公共氣象服務供給模式,建立公共氣象服務清單制度,形成保障公共氣象服務體系有效運行的長效機制。推進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加強氣象服務信息傳播渠道建設,建立氣象部門與各類服務主體、社會媒體的互動合作機制,圍繞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需求,強化市、縣聯動,為“一縣一業”“一村一品”提供精細服務,提高城鄉公共氣象服務覆蓋面和便捷性,實現各類媒體氣象信息全接入。依托惠農氣象APP,加強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直通式氣象服務,擴大氣象服務覆蓋面。(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新聞傳媒中心,各縣市區政府)
1 1 . 實施旅游氣象服務工程。加強文旅、氣象信息共享,推動氣象信息接入旅游信息化平臺,推動旅游景區加強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傳播設施建設。(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導旅游景區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和隱患排查,及時發布旅游安全氣象風險預警。(責任單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氣象局,各縣市區政府)強化氣象旅游資源和景觀資源開發利用,積極創建“中國天然氧吧”等國家氣候標志和安徽避暑旅游休閑目的地等氣象旅游品牌。(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各縣市區政府)
1 2. 建設覆蓋城鄉的氣象服務體系。加強城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加密城市氣象觀測站點,發展分區、分時段、分強度精細化預報預警產品。將氣候可行性論證納入國土空間規劃、氣候適應型城市、海綿城市、通風廊道等重大城市規劃與建設項目。開展城市高質量發展氣象保障服務,加強城市氣象綜合觀測和氣象災害預報預警預測系統建設,將氣象服務全面接入城市數據大腦,推進“智慧氣象”服務城市交通、防洪排澇、供電、供水,保障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優化提升高速公路惡劣天氣高影響路段氣象觀測站網布局,實現重點路段氣象要素實時、精準、全方位、多維度智能感知,濃霧、道路結冰等惡劣天氣交通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時效提升至 30-60 分鐘,為惡劣天氣交通預警處置提供制度化、規范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交通氣象保障服務。將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納入鄉村建設行動,結合防災減災示范村設,創建中心村雷電防御省級示范工程建設,完善多雷擊村雷電防護基礎設施,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高風險地區監測預警服務能力建設。(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數據資源局、市應急局、市公安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鄉村振興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市區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市政府和省氣象局的市局合 作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加強氣象工作統籌規劃,督促重點任務落 實。加強導向引領和激勵約束,構建氣象高質量發展指標及評價 管理體系。各地要加大對氣象工作支持力度,積極組織推動各項 重點任務落實。(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各縣市區政府)
(二)統籌規劃布局。科學編制實施氣象設施布局和建設規 劃,推進氣象資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開放共享。深化氣象服 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氣象服務供需適配、主體多元。建立 相關行業氣象統籌發展體制機制,將各部門各行業自建的氣象探測設施納入氣象觀測網絡,由氣象部門實行統一規劃和監督協調。 (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市場督管局、市氣象局,各縣市區政府)
(三)加強法治建設。推動完善氣象法律法規體系。依法保 護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實施公眾氣象預報、災害性天氣警 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統一發布制度,規范人工影響天氣、氣象 災害防御、氣候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氣象信息服務等活動。加 強防雷安全、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安全監管。健全氣象標準體系。 (責任單位:市司法局、市氣象局,各縣市區政府)
(四)推進開放合作。深化氣象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 業農村、應急管理、水利、林業等部門在災害防御、專業服務、 工程建設方面的合作。進一步完善氣象科技創新、資源共享、成果轉化、人才交流等配套政策措施。(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應急局、市水利局、市林業局、市氣 象局,各縣市區政府)
(五)加強投入保障。完善氣象雙重領導和計劃財務體制, 建立氣象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清單,分級合理保障財政投 入。強化財政預算與規劃實施的銜接協調,更好發揮規劃導向作 用。健全政府購買服務機制,鼓勵社會資源參與氣象服務供給。鼓勵地方加大對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監測的大型裝備投入,加強氣 象重點工程項目的總體設計和科學論證,強化重點項目的監督檢 查和績效考評。完善升級迭代及運行維護機制,支持基層氣象基 礎能力建設。按規定落實基層氣象工作者有關待遇。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氣象局,各縣市區政府)
原標題:安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安慶市貫徹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實施方案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