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新時代計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計量工作是全面質量管理的重要基礎工作之一,事關國計民生。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等文件精神,進一步夯實全省計量基礎,提升計量能力和水平,不斷發揮計量工作在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現就加快推進新時代計量工作高質量發展,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全面加強全省計量體系和能力建設,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計量支撐和保障。
到2025年,全省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初步建立,計量基礎支撐能力持續增強,計量服務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計量監督管理機制逐步完善,計量在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障高品質生活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部分領域達到國內先進。
到2035年,全省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建設取得全面進展,部分領域計量科技創新力、影響力達到國內領先,現代化計量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更加健全,民生計量得到充分保障。
二、加強計量能力建設,服務高質量發展
(一)加快構建現代先進測量體系。
1. 構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量值傳遞溯源體系。按照分級保障原則,適應數字化、扁平化量值傳遞溯源新要求,科學規劃全省計量標準建設,填補強制檢定工作計量器具量值傳遞空白。省級法定計量檢定機構圍繞量值溯源和產業發展的計量需求,完善省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填補重點產業計量標準空白。市、縣級法定計量檢定機構圍繞當地主導產業發展和實施強制檢定的需要,加強貿易結算、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環境保護、行政執法等領域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各市、縣〔區〕人民政府。以下責任單位中均包括各市、縣〔區〕人民政府,不再單獨列出)
2. 推進計量標準建設。建立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部門行業計量標準、企事業單位計量標準為主體的層次分明、鏈條清晰的計量標準基礎設施網絡。制定全省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指導性意見,提高社會公用計量標準覆蓋率。加強能源、電子信息、自然資源、先進制造、食品安全等重點領域計量標準建設。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加強計量標準建設,提高計量支撐能級。(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
3. 提升企業計量管理能力。引導企業建立完善與其科研、生產、經營相適應的計量管理制度和保障體系,鼓勵其通過先進測量管理體系認證。試點推廣工業企業計量績效評價,鼓勵企業加大計量投入,推動申報“井岡質量獎”的企業加強計量保障體系建設。充分利用計量服務外包企業技術優勢,推動企業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化改造,加強對測量數據的管理。完善企業計量能力自我聲明制度。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落實中小企業計量伙伴計劃,持續開展“計量服務中小企業行”活動,全面提升中小企業計量保證能力。(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國資委)
(二)支撐質量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積極發揮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質量基礎設施的協同作用,繼續推進省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平臺建設,為全省重點產業領域發展提供便捷高效的綜合服務。探索推進測量數據成果標準化,以精準計量推動標準數據和方法的科學驗證。強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領域計量溯源性要求。深化質量基礎設施協同服務及應用示范創新,探索在關鍵領域形成“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全鏈條整體技術解決方案。(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
(三)推進計量技術機構建設。持續優化計量技術機構布局,推進以各級法定計量技術機構為主體、授權行業計量站和社會計量檢測服務機構為補充的計量技術機構體系建設。加強各級法定計量技術機構普惠性、基礎性和公益性計量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法定計量技術機構改革創新發展。鼓勵計量技術機構依托省電子政務外網等建立面向基層、邊遠地區的遠程計量協作網。提升計量技術機構服務能力水平,培育一批專業化、社會化、網絡化的服務機構,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創新提供計量測試服務。(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四)加強計量人才隊伍建設。建好計量管理人才隊伍,優化管理人員年齡和學歷結構。加強法律法規、計量技術、監管實踐等方面業務培訓,建設一支懂業務、通技術、善管理、有擔當、守廉潔的計量執法監管人才隊伍。建好計量技術人才隊伍。支持高校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加強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等學科專業建設,加快計量學科帶頭人培養。建立完善計量技術人才專家庫。鼓勵計量技術機構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探索建立首席計量師等聘任制度。激勵計量技術人員參加注冊計量師考試,逐年提高注冊計量師在法定計量檢定機構中的比例。開展計量職業技能競賽,穩步提升一線計量隊伍的業務水平。(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
(五)推動計量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計量服務協同平臺建設,主動融入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計量協同發展體系。推進省際間計量基礎設施共享、計量規范共建、計量結果互認,促進區域計量協同發展。面向“一帶一路”倡議國家戰略,參與相關國際計量互認活動,建立國際互認的計量校準與測量能力,提升全省計量國際化水平。(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
三、加強計量科技研究,促進創新驅動發展
(六)加強計量基礎研究。積極參與“量子度量衡”計劃,探索開展量子計量技術及計量標準裝置小型化技術研究。支持全省計量技術機構聯合省內外高校院所開展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碳中和、生物醫藥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精密測量技術及計量數字化轉型的前瞻性研究。(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學院)
(七)開展計量技術創新研究。挖掘全省重點產業發展計量需求,謀劃布局新型量值傳遞溯源技術和關鍵共性計量技術研究。在省重點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計劃中設立“計量科技研究與應用”重點專項,實施“科技+計量+產業”聯合計劃,支持開展遠程和在線計量、復雜環境和極值量計量、數字化模擬測量、工業物聯、跨尺度測量、復雜系統綜合計量等新型量值傳遞溯源技術研究;開展碳計量、量熱技術、新型傳感技術等關鍵共性技術研究。(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市場監管局、省教育廳,省科學院)
(八)加強標準物質研制應用。實施標準物質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對涉及
環境監測、自然資源、食品安全、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標準物質研制的支持,加強標準物質應用的知識產權、商業秘密保護,大力培育標準物質研發應用市場。加強標準物質監管能力建設,參與標準物質質量追溯制度、標準物質量值核查驗證實驗室和標準物質質量追溯平臺建設,形成標準物質研發、生產、應用全壽命周期的監管能力。
(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教育廳,省科學院) (九)優化計量科技創新生態。整合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等計量優勢資源,布局建設一批高水平先進計量基礎設施和科技創新基地,爭創省技術創新中心和省重點實驗室,謀劃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后備隊”。加大產學研用計量科技合作,依托省內各類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和基地,推動計量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教育廳,省科學院)
四、強化計量應用,支撐重點領域發展
(十)服務產業創新發展。
1. 服務制造業發展。圍繞
有色金屬、電子信息、汽車、航空、半導體照明等制造產業,加強計量測試技術、測量方法研究應用,建設一批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和聯盟,助力工業強省建設。加強關鍵計量測試設備、高端通用儀器設備、專用計量儀器儀表和傳感器的研制、應用和推廣,培育并促進儀器儀表產業加快發展。積極參與國家工業計量基礎數據庫建設,加強工業制造領域計量檢定、校準、測試和監測數據的采集、管理和應用等。
(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國資委) 2. 服務現代服務業發展。開展服務業領域現代物流基礎設施計量測試技術研究,解決冷鏈物流、智慧物流等快速發展物流領域中的計量技術難題。重點加強旅游、養老、家政、體育等生活性服務業領域計量標準建設和推廣應用。(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交通運輸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體育局、省科技廳、省教育廳)
3. 服務未來產業發展。圍繞“現有產業未來化”和“未來技術產業化”,謀劃氫能及裝備、生命健康、柔性電子、微納光學、量子科技等賦能型、先導型未來產業計量能力建設。重點開展氫能及裝備產業領域生產和存儲環境、關鍵材料等重要參數計量測試技術研究,產品性能評價,以及生產設備、檢測儀器等量值溯源技術研究;微納光學產業領域微納米尺度光學檢測儀器研制、微納光學膜(器件)性能評價等。(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教育廳)
(十一)服務數字經濟發展。圍繞“數字經濟一號發展工程”等與服務數字經濟相關的戰略部署,加強計量與人工智能技術、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產業數字化科研生產平臺聯動,重點開展虛擬現實(VR)、移動物聯網、人工智能領域計量檢測技術研究。加快籌建數字經濟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建設一批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制修訂一批數字經濟領域地方計量技術規程規范。爭創計量數據應用基地和國家計量科學數據中心江西分中心,建立由標準到計量器具再到實際測量活動的量值傳遞和應用新模式,推動跨行業、跨領域計量數據融合、共享與應用。(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委網信辦)
(十二)服務人民健康與安全。加快安全生產、自然災害防御等領域計量服務體系建設。加強疾病防控、生物醫藥、醫療器械、診斷試劑、礦山開采、危險化學品、建筑施工、地質勘察、燃氣、消防應急、食品有害物質與添加劑等方面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計量測試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民生領域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提升基層民生計量保障能力。(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交通運輸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應急廳)
(十三)提升交通運輸計量保障能力。開展鐵路、公路、水運等領域交通綜合檢測、監測設備量值溯源和保證技術研究,研制相關測試設備,持續提升計量對交通運輸的技術保障能力。加強港口領域計量保障,提升港口物流效率和安全節能環保水平。開展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相關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重點推進電動汽車充電樁遠程在線監測、新能源汽車儲供能產品計量檢測等領域計量技術方法、裝備和技術規范研究。(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交通運輸廳,國網江西省電力公司)
(十四)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策應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建設,探索建立國家碳計量中心(江西),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監測體系,建立碳排放計量審查制度,完善資源環境計量體系,以更高標準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推進江西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和重點排放單位碳計量監測系統建設。發揮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江西)作用,開展能源計量審查,督促重點用能單位完善能源計量體系建設,實現源頭精細化管理。探索森林、濕地、農田等生態系統碳源碳匯立體監測,開展碳儲量、碳收支與固碳效應研究,實施生態保護修復碳匯成效監測評估。開展環境監測在線計量技術及裝備研究。(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水利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氣象局,省科學院)
五、加強計量監督管理,提升計量監管效能
(十五)健全完善計量制度體系。推動計量地方性法規規章制修訂,補充完善計量校準、產業計量、計量數據等方面制度,提升計量依法行政水平。健全完善地方計量技術規范體系。聚焦電子信息、交通、流量、長度、衡器等成立省級專業計量技術委員會,推進計量技術規范制修訂、實施、評估和監督的全過程管理。鼓勵各類社會組織積極參與計量技術規范制修訂和宣傳推廣,不斷提升其科學性、適用性和有效性。(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司法廳)
(十六)強化民生計量監督管理。加強貿易結算、醫療衛生等民生領域計量器具強制檢定能力建設,實現全省民生領域主要強制檢定項目全覆蓋。開展民生領域計量專項監督檢查和“計量保春耕”專項行動,加強對定量包裝商品等的計量監管,營造公平有序的計量環境。加強計量技術機構和計量標準監管,保障國家計量單位制的統一和量值的準確可靠。加大計量器具制造環節監管力度,嚴厲查處制造帶有作弊功能計量器具行為。開展計量惠民專項行動,推動計量技術服務向“三農”領域延伸,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重點服務糧食收儲、農資銷售、農產品收購、農業電商等環節,持續提升鄉村計量技術創新和服務供給水平。(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水利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應急廳,國網江西省電力公司)
(十七)創新智慧計量監管模式。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探索推行以遠程監管、移動監管為特征的非現場監管模式,通過器具智能化、過程自動化、數據系統化,積極打造新型智慧計量體系。建立智慧計量監管平臺和數據庫,推廣新型智慧計量監管模式。鼓勵計量技術機構打造智慧計量實驗室,建立智能化系統,推動設備的自動化、數字化改造。推廣智慧計量理念,支持產業計量云建設,打造計量數字轉型企業標桿,推動企業開展計量檢測設備的智能化升級改造,提升質量控制與智慧管理水平,服務智慧工廠建設。(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委網信辦)
(十八)推進誠信計量分類監管。建立完善以經營者自我承諾為主、政府部門推動為輔、社會各界監督為補充的誠信計量治理模式。開展誠信計量行動,推行市場經營者和計量技術機構誠信計量自我承諾。圍繞商業、服務業等領域建設誠信計量單位,探索建立行業誠信計量聯盟。依托省電子政務云平臺等,建設誠信計量社會共治平臺,形成數據可信、服務透明、全民監督的誠信計量信息公開機制。建立計量器具制造企業、使用者、計量技術機構、校準實驗室等誠信計量檔案,推進計量信用分級分類監管、“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營造公平公正的計量市場環境。(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
(十九)加強計量執法體系建設。加強計量執法協作,建立健全查處重大計量違法案件快速反應機制和執法聯動機制。加強計量作弊防控技術和查處技術研究,嚴厲查處制造、銷售和使用帶有作弊功能計量器具的違法行為。規范計量技術服務行為,嚴厲打擊偽造計量數據、出具虛假計量證書和報告的違法行為。加強計量業務監管與綜合執法的銜接,加快信息共享和案件轉移,提升執法效率。加強計量執法隊伍建設,提升計量執法裝備水平。做好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加大對計量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建立健全計量違法舉報獎勵制度,保護舉報單位和個人的合法權益。(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公安廳、省司法廳)
(二十)推動計量服務市場健康發展。大力發展計量校準、計量測試、產業計量等高技術服務新興業態。建設江西省計量技術服務平臺,鼓勵計量技術機構入駐平臺,高效滿足市場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強化對高校、科研院所所屬實驗室和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在用儀器設備的計量溯源性要求,保障科研成果的有效性和測試結果的可信度。鼓勵計量社會團體加強行業自律管理,開展計量技術交流和宣傳培訓,提供計量技術咨詢服務。引導和規范校準市場健康有序發展。(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
六、保障措施
(二十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黨對計量工作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于計量工作全過程。各地、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計量工作,將計量事業發展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實施有效銜接,結合本地本部門實際,明確計量發展重點,細化分解目標任務,落實工作責任。要定期研究計量工作,統籌協調解決計量工作改革發展的難點,及時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做法。
(二十二)強化部門協作。按照政府主導、部門聯合、企業主責、社會參與的工作原則,建立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的江西省計量工作部門協作機制,統籌協調全省計量工作改革發展事項。建立江西省計量發展咨詢專家委員會,為全省重大計量決策提供支撐和咨詢服務。積極發揮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學會協會等單位的優勢和作用,培育社會資源和力量共同推進計量事業發展。
(二十三)統籌經費保障。公益性計量工作所需經費按規定納入本級預算。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全省計量事業發展。健全激勵企業增加計量投入的普惠性政策體系,對企業新購置的計量器具,嚴格落實國家最新納稅所得額扣除方案。
(二十四)加強考核評價。發揮省質量強省工作領導小組作用,加大質量基礎設施建設計量方面的考核分值,重點對計量標準建設、隊伍建設等進行考核,并對考核結果進行通報。完善各級市場監管部門計量實施意見的跟蹤評估機制,對實施情況及時進行督促檢查。
(二十五)加強宣傳引導。加強計量科普宣傳和文化建設,挖掘計量歷史文化資源內在價值,培育建設一批計量博物館、科技展覽館、計量文化科普館。開發計量題材的影視、圖書作品和文創產品,促進計量科普知識進教材、進課堂、進企業、進社區,將計量理念融入生產生活,為打造計量品牌和推動計量工作科學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附件:江西省計量發展主要指標
2022年12月13日
(此件主動公開)
附件
江西省計量發展主要指標

原標題: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新時代計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