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未來三十年的綠色低碳投資累計需求將達487萬億人民幣”,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的一句話“驚起一灘鷗鷺”。
時至今日,“碳中和”的烙印深刻鑲嵌于九州大地之上,低碳轉型的軸承開始高速運轉。
2021年9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表的《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清晰明了地表示“中國將完成全球最大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任務之艱巨,需要全國14多億人民成為綠色發展的受益者的同時,也成為生態文明的建設者。
一場可以預見的浩瀚工程,再回頭去看“487萬億”這個數據,也并不是那么令人震撼了。
實際上,縱觀業界對于綠色發展市場的未來預測,也只是有些許數字上的變化,至于數字后的單位,倒是頗顯得一致。
1、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聯合國內18家研究機構開展了“中國長期低碳發展戰略與轉型路徑研究”,提出了“1.5°C目標導向轉型路徑”構想以及“2°C目標導向轉型路徑”構想,預測分別需要新增投資138萬億元和100萬億元。
2、落基山研究所(RMI)與中國投資協會聯合發布《以實現碳中和為目標的投資機遇》,認為“碳中和”將撬動70萬億綠色基礎設施投資。
3、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曾公開表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需要投入的資金規模預計在150萬億到300萬億之間。
4、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測算,全球在2021年至2050年間為達到凈零排放需要投資至少131萬億美元。那么照此測算,我國實現碳中和需要投資的規模將達到250多萬億。
5、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會長曾表示,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意味著需要136萬億的投資。
6、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譽所長在接受采訪時透露,碳達峰、碳中和路徑將產生百萬億級別的投資規模和需求,要更注重資金的有效配置。
“百萬億級”,大家對這個單位都沒什么異議。
不過這些資本要從哪里來?
讓政府一力承擔顯然是不現實的,那么撬動社會資本參與是必然的選擇。無論是國家政策還是地方政策,都不例外會鼓勵融資渠道多元化。

(以上為2021年以來的部分政策整理)
這些資本將流向哪里?
中國投資協會發布的《零碳中國·綠色投資藍皮書》指出,再生資源利用、能效、終端消費電氣化、零碳發電技術、儲能、氫能、數字化是7大最具潛力的零碳投資領域。
向“綠色技術”、“綠色設備”、“綠色項目”、“綠色產業”的傾斜導向是清晰的,那么從能源結構調整,以及節能、減排、降耗兩個方面來推導,也不難看出一些時下的熱點領域。
1、清潔能源
新能源、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不管是哪個稱呼吧,都意味著徹底的能源結構轉型,即告別采用化石能源的高耗能時代。這個過程一定是漫長的,但終點已定。我國目前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產業都在加速進入“平價時代”,氫能發展勢頭迅猛,新能源汽車推廣得益于儲能產業鏈的升級,分布式能源利用模式也為新能源應用的鋪開提供了可靠的突圍路徑。
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聚焦“碳中和”目標下的碳排放控制和節能降耗,與清潔能源的發展密不可分。
2、節能、減排、降耗
這個概念不僅會涉及能源結構調整,也會涉及建筑節能、綠色交通、清潔生產、低碳生活等各個方面,其中數字化改革對整個生產和生活體系的解碼重構扮演著重要角色。
這也是ESG(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Governance治理)投資持續升溫的核心支柱,據摩根大通數據顯示,到2020年底,全球ESG投資規模已經達到290萬億左右。
以節能產品/服務為主業的環保企業,以氣處理,尤其是涉足或準備涉足CCUS(二氧化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業務的環保企業,發展智慧水務、智慧環衛、智慧環境監測以及提供數字化環保服務的相關企業,加碼再生資源利用的環保企業等,都迎來了好時機。
當然,本身作為環保企業而言也需要從全生命周期統籌安排節能、減排、降耗的技術創新。如近段時間一直被cue的污水處理廠,業界熱議“低碳化”轉型,可見不是掛上“環保”的標簽就能高枕無憂。
總結
碳減排是大勢所趨,其撬動的不僅是整個環保市場的未來,也是全球經濟體系的未來。我國提出“雙碳”目標,一方面源于“十三五”環境目標圓滿完成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條件基本成熟;另一方面,全球面臨氣候變化的環境挑戰,我國作為《巴黎協定》的踐行者,也作為碳排放大國,勇于擔起減排責任,為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做貢獻。
可以看到,實現“雙碳”目標需要進一步發揮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實現“產業預估潛力”到“產業發展規模”的落地轉變,切實推動綠色交易市場走向成熟,推動綠色投融資助力綠色低碳產業走向規?;?。
都說中國是“基建狂魔”,說不得未來40年里,中國也要成為“減碳狂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