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印發了《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其總體目標分為2個時間節點:
到2025年,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體制機制更加健全,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更加完備,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日益健全,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司法權運行機制更加科學有效,法治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黨內法規體系更加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初步形成。
到2035年,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基本形成,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
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基本形成站在了同一條線上。
一、
規劃也提出——“統籌解決食品藥品、生態環境、安全生產等領域法律法規存在的該硬不硬、該嚴不嚴、該重不重問題”
這意味著,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法治規范將更上一層樓,執法要求會更嚴,環境違法行為的“犯罪成本”將更高。
被稱為“史上嚴”的環保法已經實施6年,期間也不斷有配套的政策法規、行業標準出臺,夯實環?;A。污染排放標準趨嚴,環保稅改革“環保費”制度,排污許可要求“一證式”管理,排污權交易倒逼企業轉型等一系列措施,都以“法治兜底”的姿態走上了正軌。
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民法典》,更是首次將綠色原則規定為民法基本原則,同時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責任單開篇,明確了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行為的懲罰性賠償、確立公益訴訟制度等多項內容,成為一大亮點。
2019年,我國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成立5周年,明確走出了一條三訴并行、多元解紛的“綠色司法”道路,創新了多種審判模式、環境侵權責任承擔方式,形成“3+2”訴訟模式,并且探索與行政機關、環保專業機構、社會公益組織等的合作,完善各項工作的銜接。
環境司法專門化體系基本建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正在回應人民群眾越來越多元的司法需求。
同時,社評,新版環保法自修訂以來,環境公益訴訟主體在擴大,案件類型趨于多元化,基本實現了對環保重點地區的全覆蓋。“環境有價”,不僅在生態補償制度推廣的過程中為人所熟知,也在各類環境違法案件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
而很顯然,《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正面提出,關于生態環境法律法規“硬”起來、“嚴”起來,“重”起來的要求,沒有懸念會在環保領域發生新一輪“化學反應”。
二、
《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提出——“加強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進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法治保障。”
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被點名,我國對兩大領域的環境質量的關注不言而喻。
發改委剛剛在專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五周年取得的成效,包括:長江流域優良斷面比例從2016年的82.3%提高到2020年前11個月的96.3%,更是首次消除了劣Ⅴ類水體,可見長江流域水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
而這離不開,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下,長江沿岸及長江經濟帶相關省、市、地區和企業的協同共治。
產業結構調整,污水和垃圾處置能力提升是2大重點任務。發改委也透露,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超過8000家,非法碼頭整改超過1300座,2400多個違法違規項目得到清理,長江“十年禁漁”全面實施,力度肉眼可見。
時值《長江保護法》新鮮出爐,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關口,把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度評級再提一檔,無可厚非。
至于黃河流域,《長江保護法》已至,《黃河保護法》相信也不會讓人等太久。目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形勢依舊嚴峻,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就有代表建議加快制定黃河保護法。
2020年4月,《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先一步出臺,為黃河流域建立健全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指明了方向。“資源有價,責任共擔,效益同享”,試點范圍覆蓋了沿黃九省(區),截至2022年。
生態環境部透露,2020年安排了10億元引導資金推動黃河流域生態補償。“十四五”時期,我國將深入推進黃河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健全,繼續開展黃河保護立法研究,加大對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力度。
三、
《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提出——
“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全面建設‘智慧法治’,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數據化、網絡化、智能化”
“加強信息技術領域立法,及時跟進研究數字經濟、互聯網金融、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相關法律制度,抓緊補齊短板”
2020年前,“互聯網+”的東風吹向全行業,環保也不例外開啟了“信息化”、“智能化”新賽道。2020年后,環保嫁接“新基建”,更為迅猛地進入了環境產業3.0時代,向著新一輪蛻變絕塵而去。
新舊動能轉換與經濟結構調整,離不開新一代科技的加持,智慧環保生命力更加鮮活。雖然目前,我國智慧環保產業規模還處于低位,但是業界普遍認為,在環境領域物聯網信息采集和傳輸標準建立健全,信息化水平和能力更進一步后,其市場價值將快速提升。
當然,阿里、騰訊、華為、萬科、中國移動等業界巨擘加入智慧環保“戰局”,已經成為產業對資本吸引力的有力佐證,同時抬高了相關預期。實際上,融入“未來之城”規劃,給智慧環保帶來的影響將遠超“到2020年產業規?;蜻_650億”這樣的表象意義。
“重錘”再臨,將錘煉出怎樣一片屬于環保產業的“朗朗乾坤”,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