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產業的發展進入了新時代
1
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的歷史回顧
1972
中國委派曲格平代表參加了人類環境會議,開啟了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新篇章。
1973
中國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這次會議推動了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邁出了中國環境保護事業關鍵性的一步。
1983
國務院宣布“保護環境”成為了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這就確立了環境保護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從此,保護環境就成了國家發展政策的組成部分,是立國之策,治國之策,興國之策,是關系全局,涉及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政策。
1989
在第三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上,系統地確定了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污染誰治理”、“強化環境管理”為核心內容的環境保護三大政策和以“三同時”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排污收費制度、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環境目標責任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排污申報登記和排污許可證制度為核心內容的環境管理八項制度。
2007
十七大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此后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2012
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內容,確立生態文明戰略,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在《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中,增加了生態文明的內容,并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2015
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這些文件是國家在生態文明領域改革的頂層設計和部署。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國家實行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同時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部署,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于2019年11月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2020年3月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實施。
《意見》提出,到2025年,建立健全環境治理的領導責任體系、企業責任體系、全民行動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信用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落實各類主體責任,提高市場主體和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形成導向清晰、決策科學、執行有力、激勵有效、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環境治理體系。
《意見》對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構建提出了系統性的安排,有助于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2
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的本質分析
一個企業的成功發展,必然依賴于其對產業本質的把握。環保產業的本質就是指在國民經濟結構中以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為目的所進行的技術開發、產品生產、商業流通、資源利用、信息服務、工程承包、自然保護開發等活動的總稱,主要包括環保機械設備制造、自然保護開發經營、環境工程建設、環境保護服務等方面。
從大的方面講,中國經濟、政策、法治等方面的發展,決定了中國環保產業必需根植于中國的政治環境、經濟基礎和社會需要,服從中國的國家發展戰略,必需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成為命運共同體的建設者。
從基本國策到國家戰略,中國環保產業的發展與中國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關,環保產業成為戰略新興產業中的重要組成,并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支撐。
中國環保產業的發展有著自身的內在規律,也受限于外部環境的制約。看到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的本質,才能把握和認清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的歷史趨勢,才能把培育和發展中國環保產業與中國和世界經濟發展聯系起來,才能看到和擁有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的未來。
今天的決策是否正確取決于對未來的看法。中國環保產業的發展趨勢決定于技術發展、經濟發展、宏觀政策和市場需求相互作用的結果。
從小的方面看,環保產業要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的生活。此次疫情更加堅定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必需性,更加讓人們認識到環保產業要覆蓋和滿足人、家、社區、地區、區域、縣、市、省、國家的活動和需要,要成為人們生活和工業經濟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或環節,環保產業不能離人的生活和工業經濟越來越遠,而要緊密結合和相伴相隨。
3
中國環保產業的發展困境
到2019年底, 盡管我國出現了水務巨頭、垃圾發電巨頭以及環衛服務巨頭,出現了8家營業收入超過100 億元的環保上市公司,但與中國環保市場的巨大和產業深層次發展的需要來講,整個中國環保產業的發展仍缺乏管理 、 機制 、 技術三大創新。
企業創新是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決定公司發展方向、發展規模、發展速度的關鍵要素。從整個公司管理,到具體業務運行,企業的創新貫穿在每一個部門、每一個細節中。
企業創新涉及組織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戰略創新等方面的問題,而且,各方面問題的存在并不是孤立地,不能僅僅考慮某一方面的創新,而是要全盤考慮整個企業的發展,因為各方面創新是普遍聯系和互相關聯的。
在互聯網經濟時代,趨勢取代優勢似乎是很多企業難逃的宿命。中國臺灣大型連鎖量販超市大潤發的母公司高鑫零售在被阿里巴巴收購時,其創始人黃明端在離職時說:我戰勝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同樣,2018年和2019年21家民營環保上市公司的控股權發生更迭,也正是對趨勢取代優勢的解讀。
中國環保企業如何突破宿命,避免重蹈覆轍,只有進行持續地全面創新方可幸免。因為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途徑,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保障。從企業的角度,缺乏技術、機制、管理的創新與生態鏈企業的整合是目前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的困境。
對于環保企業而言,單一的小規模的企業很難實現生態鏈的整合和企業創新,唯有實力雄厚的企業才可能在較高水平上實現兩者的結合,實現產業的突破發展。比如小米生態鏈中就有家用的插座、小臺燈、電飯煲、空氣凈化器等,格力生態鏈中有空調、電飯煲等,海爾生態鏈中有電視、冰箱、空調、廚房、熱水器等。
環保產業缺乏類似小米這樣以構建生態鏈為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比如2020年3月,年產小米智能垃圾桶200萬臺項目獲河南方城縣發改委批復。該項目計劃投資1.2億元,預計2022年5月份建成投產。同時,在激光導航類掃地機器人領域,小米生態鏈企業有石頭掃地機器人、米家掃地機器人、米家手持吸塵器、小瓦掃地機器人,他們出品的產品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
可能未來的環保產業中,這些家用智能清潔機器人及其他智能電器研發和生產的公司,將會占據很大的市場份額和很重要的產業位置,他們聚焦人的家居需求,把控住了用戶的想象結構與訴求節奏,通過產品要素的整合,開發出了滿足人們需要的高科技產品,他們在產業價值鏈和產品附加值的兩個維度中找到發展的空間,就可以實現高速增長。再比如家中的垃圾桶、家中的垃圾袋、小區的垃圾箱、街道的垃圾轉運站、城市的垃圾收集車、城市的垃圾處理廠,這里蘊藏的商機,非常需要有創新力和整合力的生態鏈企業來探索和發現。
創新如何推動中國環保產業高質量健康發展
熊彼特在《經濟發展概論》中提出,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
德魯克提出,創新是組織的一項基本功能,是每一位管理者和知識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和基本責任。
何道誼在《技術創新、商業創新、企業創新與全方面創新》中提出:無論是技術、生產、營銷、服務或是人力等部門的創新,還是戰略、模式、組織、制度或是運作諸方面的創新,都可以為企業的發展成長和追求更好發揮重要作用。
環保企業如何做好管理 、機制 、技術三個方面的創新:第一是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通過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反饋等手段,對系統所擁有的生物、非生物、資本、信息、能量等資源要素進行再優化配置,并實現人們新訴求的生物流、非生物流、資本流、信息流、能量流目標的活動的創新,管理創新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論、管理知識、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的創新。
第二是企業為優化各組成部分之間、各生產經營要素之間的組合,提高效率,增強整個企業的競爭能力而在各種運營機制方面進行的創新活動,機制創新包括利益機制、激勵機制、競爭機制、經營機制、發展機制、約束機制等的創新。
第三是以創造新技術為目的的創新或以科學技術知識及其創造的資源為基礎的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包括了材料創新、產品創新、工藝創新、設備創新、手段創新等的創新。根據技術創新理論的代表人物莫爾頓·卡曼和南賽·施瓦茨的研究,決定技術創新的因素有三個:一是競爭引起技術創新的必要性;二是企業規模的大小影響技術創新的能力;三是壟斷力量影響技術創新的持久性。
對于單一企業來講,資本是不產生價值的,創新才產生價值,這里的創新包括技術創新、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
盡管環保產業的分類很多,但大體可分為污水、固廢、廢氣,圍繞這些分類,又可分為市場、設計、投資、制造、建設、運營等環節。按照微笑曲線理論,在傳統工業的產業鏈中,附加值更多體現在兩端,設計和銷售,處于中間環節的制造附加值低。但在環保產業的市場、設計、資本、制造、建設、運營等 6 大環節中,單一的任何一個環節的存在都是沒有附加值的,附加值只有通過三大創新才會體現出來。
比如環衛行業的裝備制造,單一的裝備制造與汽車工業沒有區別,但當環衛裝備與環衛服務整合在一起,成為同一企業的不同業務單元時,其高于行業平均值的附加值才會體現出來,比如一些企業基于將環衛裝備和環衛服務整合在一個業務鏈中,使得環衛裝備和環衛服務的附加值在產業整合中相互促進和相互提升,如果這些企業在垃圾產業從收集到處理的整個鏈條中不斷尋找價值鏈接的商機和創新點,不斷提高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企業的發展就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更成功、更持續、更健康。
還有一些企業在技術裝備和資本擴張的結合中使得制造的附加值和不同環節的價值鏈得以提升和鏈接,如果這些企業將產業鏈再進行橫向的延伸和縱向的擴張,就會繪就出一張完善的微笑曲線圖,使得企業的發展不僅規模得以擴張,效益和贏利也會高于其它同行。
對于并購企業來講,按照價值鏈理論,并購的動機一是追求橫向業務規模的擴大和市場空間的覆蓋,二是追求縱向價值鏈上下游的鏈接和內部交易利益的延伸。
威立雅通過并購建立了水務、固廢、能源三大業務。蘇伊士通過并購建立了水務、固廢兩大業務。他們在縱向和橫向全產業鏈的成功已經成為中國環保企業的標桿和典范。
另外,并購企業的成功往往要經歷整合、重構和再造三個時期,而技術、機制和管理上的創新是保證這三個時期的成功基礎和保障,必需要貫穿于每一個時期,滲透到每一個發展環節。所謂整合,就是把企業不同來源、不同層次、不同結構、不同內容的資源和要素進行識別與選擇、汲取與配置、激活和有機融合,使其具有較強的柔性、條理性、系統性和價值性。對并購而言,就是把不同企業整合和統一到新的業務平臺或市場品牌當中,原有企業的品牌或者保存、或者消亡。
而有的并購企業,在整合階段,就忙于內耗或博弈,甚至開局的混亂導致后面幾個階段問題纏身,終失敗。所謂重構,就是對新平臺和新品牌文化、管理、競爭力等企業要素的重新建構,以獲得新的市場競爭力。所謂再造,就是新品牌或平臺,依托新的競爭力,對內要面對管理和制度的約束,對外要面對新的市場挑戰,把握和抓住新機遇,發揮新優勢,創造新業績。企業成功的路徑和邏輯是驚人的相似,失敗的原因和因素卻各不相同。
啟迪環境的創新實踐
啟迪環境自2018年底的戰略轉型以來,一直在持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變原有的自主研發模式為“轉化+研發”模式,以期快速實現企業由資本驅動向技術驅動、服務驅動的轉變,形成可持續的核心競爭力。
目前在啟迪環境技術轉化平臺上,由6位能源環保領域的院士和20多位教授或專家組成技術委員會委員,為能源環保領域的技術發展提供多學科、協同性、前瞻性的研究支持;與6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聯系,對接80多項核心技術,覆蓋行業各領域;擁有上百名研發人員,依托百余個項目運營公司和上千位工程技術人員,為技術產業化提供落地空間。
成熟的技術轉化平臺使得啟迪環境能夠在縱向上持續深度挖掘,優化細分產業鏈,以高品質發展為目標,提升技術產業價值,形成核心力來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
在橫向上,啟迪環境全產業鏈覆蓋,技術布局五大平臺,涵蓋污水處理、黑臭水體治理、水環境修復、城市垃圾分類收運、餐廚垃圾資源化、危廢及醫廢無害化、工業固廢處理、生活垃圾綜合處理、新能源利用、環保裝備制造等方向。
全產業鏈的協同優勢使得啟迪環境能對于如今復雜的環境問題能夠提供系統化整體解決方案,應對多變的局勢。疫情突如其來,來勢洶洶,是一場舉國上下殊死搏斗的戰役。在戰役初期,啟迪環境迅速響應,主動請纓,堅守在抗疫第一線,在固廢、醫廢、水務、環衛、環保裝備等方面貢獻出專業、高效、強大的力量,守護疫情區的環保防線。
研究院作為啟迪環境技術整合和創新的平臺和依托,橫向上整合協調五大平臺的技術研發資源和力量,縱向上以科技成果轉化為驅動,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及時把握新趨勢,結合自身資源,根據市場需求,形成企業核心技術優勢,以創新驅動未來,助推公司成為中國環境治理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