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0000m³!在過去30余年里,澳門供水量已翻倍增長,預計2019年增長率維持在2%。
一座城市的供水,對澳門來講,是不平凡的。三面環海,看起來和“缺水”“節水”搭不上邊。但據記載,澳門境內沒有河流也沒有大型水庫,淡水資源匱乏。同時,地形多低矮丘陵,無河流湖泊,可蓄地表水條件差。為解決這一問題,自上世紀60年代起,廣東省先后修建了多座水庫、抽水站、原水管等對澳門供水工程,基本解決了澳門安全用水的問題。
用水需求不斷增加之際,珠海廣開水源,增修供水工程,不斷擴大對澳供水量。為了保證澳門用水,珠海陸續新建了多個泵站和水庫,并通過管道、隧洞、明渠實現庫庫相連,增強對澳供水保障能力。之前,珠海共擁有3條對澳供水管道,都是從竹仙洞水庫引水,經拱北進入澳門。為從根本上解決咸潮上溯影響澳門、珠海供水安全的問題,竹仙洞水庫、磨刀門供水工程、平崗-廣昌咸期應急供水工程、竹銀水源工程……
其中國家工程竹銀水源系統建成,庫容達4333萬立方米,至此珠海全市庫容超過1億立方米,解決咸潮對供水安全的威脅。同時,加大西、北江骨干水庫聯合補水調度,成功抑制珠江河口咸潮,延長珠海等地抽搶淡水時機,保障供水量足質優。更加有效的調節西江枯水期徑流,為澳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提供更好的保障淡水供應。
早在2019年10月,第四條對澳供水管道工程正式通水,日供水設計能力達20萬立方米,將有力支撐澳門離島建設。工程建設內容包括新建供水管道15公里,新建洪灣泵站1座,概算總投資5.25億元。據媒體報道,工程于2016年開工,2019年4月完工,并于6月通過了竣工驗收,具備運行條件。自此,澳門供水量不僅從50萬立方米/天提高至70萬立方米/天,也改變了之前供水均從竹仙洞水庫進入澳門的單一模式并同步形成了雙向供水格局,供水能力和安全系數大大提升。
公開資料顯示,從1959年啟動竹仙洞水庫的建設至今,對澳供水已經走過60年的歷程,供水總量達到23億立方米。從1986年至2018年,澳門98%的原水由廣東省珠海市供應。不僅如此,作為整個珠江流域關鍵控制性水利樞紐,4年后投入使用的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無疑將明顯提升澳門及珠江三角洲的供水率。也正因此,該項目也被譽為珠江上的“三峽工程”。
“此后,每年枯水期千里調水成為常態,調度方案也逐步走向精細化,現在窗口期為2天左右,效率更高了。”加速“開源”的同時,澳門始終堅守“節流”。為鼓勵市民節約用水,澳門特區政府倡導“多用者付更多”,為用水量較少的用戶提供一定比例的水費補貼。突破了自然條件的限制,珠澳兩地已形成“江庫連通、庫庫連通”的供水格局。迄今,告別了咸水,澳門飲用水已達歐盟標準。
而從基礎設施的建設,珠海與澳門也開啟了涵蓋了水質監測、自來水處理工藝、智慧水務等更為深入、全面的新格局。2009年,粵澳兩地政府簽署《粵澳供水協議》,雙方建立了穩定的供水合作機制,促進了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另據年初頒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澳門-珠海將作為三大極點之一,發揮強強聯合的帶動作用。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