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固廢處理】“十三五”對于中國建筑垃圾資源化行業而言是極為重要的五年,從2016年起,涉及建筑垃圾資源化的國家政策頻繁推出,為產業發展引導方向。國家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各省市也紛紛響應,發布了相關管理辦法甚至地方立法。
隨著建筑垃圾處理行業的進一步完善,相應的財政優惠必然會相繼出臺。目前,國家對建筑垃圾處理行業的財政優惠仍為《關于資源綜合利用及其他產品增值稅政策的通知》,條對銷售下列自產貨物實行免征增值稅政策;《再生節能建筑材料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國家稅務總局,財政部關于調整完善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及勞務增值稅政策的通知》條的第十三條規定。
一、建筑垃圾存量大、增長快、地域分布不平衡
我國建筑垃圾存在數量快速增長和地域分布不平衡等特點。通過建筑業房屋施工面積來分析我國建筑垃圾的數量增長和區域分布狀況:從2006年至2014年,我國建筑業房屋施工面積呈指數型增長,建筑垃圾數量也很可能呈指數化快速增長趨勢;2014年至2017年,我國建筑業房屋施工面積基本與2014年持平。
從存量來看,中國過去50年間至少生產了300億立方米的黏土磚,在未來50年大都會轉化成建筑垃圾;中國現有500億平方米建筑,未來100年內也大都將轉化為建筑垃圾;按照我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重要建筑和高層建筑主體結構的耐久年限為100年,一般建筑為50~100年。“十一五”期間,中國共有46億平方米建筑被拆除,其中20億平方米建筑在拆除時壽命小于40年。
據測算,每10000平米建筑施工面積平均產生550噸建筑垃圾,建筑施工面積對城市建筑垃圾產量的貢獻率為48 %,則各年度施工面積對應的建筑垃圾量如下表所示:
根據以上推算,中國環聯保守估計我國2017年共計產生建筑垃圾15.93億噸。
結合住建部公布的新規劃,到2020年中國還將新建住宅300億平方米,屆時,我國建筑垃圾產生量將達到峰值,預計會突破30億噸。如遇嚴重地震災害,則產生量更多。
我國建筑垃圾處理手段滯后,管理基本無序
目前,我國對于建筑垃圾的處理方式仍處在相對粗放的填埋及堆放階段。按一萬噸的建筑垃圾占地2畝計(堆高5米),目前我國每年所產生的15億左右建筑垃圾,一年對土地資源的占用將超過30萬畝。
對建筑垃圾采用填埋處理方法具有嚴重的弊端,其一,在清運、堆放過程中,粉塵、灰沙到處飛揚,污染環境;其二,填埋的方式占用國家土地,浪費土地資源;其三,建筑垃圾中的油漆、涂料等含有有害物質,填埋后不易被分解,這樣又對地下水造成污染;其四,填埋方式還會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地表沉降。
我國對建筑垃圾的處理,基本處于無序管理狀態,大多數城市的建筑垃圾中只有10 %被運往指定的消納場所。
這些粗放的處置方式對應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1)建筑垃圾基本沒有分類收集;(2)缺少專業的建筑垃圾回收處理機構;(3)我國建筑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技術水平較落后;(4)政府對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支持力度不大。近幾年雖然出臺了一系列涉及建筑廢物管理的法律法規,但由于政府指定的建筑垃圾消納場容量有限,施工單位的建筑垃圾走正規渠道根本無法得到有效處理,大多數建筑垃圾都被施工單位采用違規途徑私下處理了。
二、建筑垃圾處理市場逐步向資源化轉移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提速,新城區的建設與老城區的改造,制造了大量的建筑垃圾。根據中國環聯保守估計我國2017年共計產生建筑垃圾15.93億噸。結合住建部公布的新規劃,到2020年我國建筑垃圾產生量將達到峰值,預計會突破30億噸。
現階段我國建筑垃圾處理行業的收入主要來自于建筑垃圾運輸收費與建筑垃圾處置收費,費用標準一般是各地方發展改革委員會出臺價格指導標準,按市場情況進行浮動,不同地區的指導標準不一。以行業內普遍使用的35元/噸為建筑垃圾運輸及處理處置費用為計,2017年該部分行業市場空間為557.55億元。
根據《循環發展行動》,到2020年,城市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率達到13 %。就現狀而言,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率依舊不足10 %。2019、2020年為達成“十三五”規劃目標,全國各地將興建或規劃興建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廠。
目前,我國已建成投產和在建的建筑垃圾年處置能力在100萬噸以上的生產線僅有70條左右,小規模處置企業幾百家,總資源化利用量不足1億噸;相關企業以民營為主,已建成規模化的生產線實際產能發揮不到50 %,且大多處于非盈利狀態。建筑垃圾總體資源化率不足10 %,遠低于歐美國家的90 %和日韓的95 %。
可以說,相較于我國巨大的建筑垃圾產生量,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的行業空間遠遠還未發揮,若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可達到歐美、日韓水平,將這些建筑垃圾寵兒進行資源化再利用,可創造萬億元價值。
三、建筑垃圾處理資源化工程項目加速布局,新技術發展如火如荼
根據《循環發展行動》,到2020年,城市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率達到13 %。
“十三五”期間,《行動》提出如下具體加強措施:1. 發布加強建筑垃圾管理及資源化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制定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行業規范條件。2. 開展建筑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試點省建設工作。3. 完善建筑垃圾回收網絡,制定建筑垃圾分類標準,加強分類回收和分選。4. 探索建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技術模式和商業模式。5. 繼續推進利用建筑垃圾生產粗細骨料和再生填料,規模化運用于路基填充、路面底基層等建設。6. 提高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技術裝備水平,將建筑垃圾生產的建材產品納入新型墻材推廣目錄。7. 把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要求列入綠色建筑、生態建筑評價體系。
就現狀而言,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率依舊不足10 %。2019、2020年為達成“十三五”規劃目標,全國各地將興建或規劃興建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廠。
根據中國環聯不完全統計數據表明,2018年期間共計有52項與建筑垃圾資源化相關項目在全國各地立項建設。
可以說,建筑垃圾處理相關的技術環境一如既往火熱。
建筑垃圾處理行業發展路途困難重重,資源化是終出路
目前國內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進程還有待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相關政策法規的建立。我國現有關于建筑垃圾的法律法規所涉及的范圍以建筑垃圾對市容環境造成的影響為重點,并不涉及建筑垃圾資源化范疇;并且沒有統一明確設定建筑垃圾處理的責任主體;而且對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處罰力度偏小。
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發展需要財政支持。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前期研發投入巨大,無論是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技術、建筑廢物的分類與再生骨料處理技術等等都需要大量投資,目前政府對建筑垃圾資源化企業固定投資的支持力度仍有待提升,僅有部分地區出臺了對相關企業固定投資的財政補貼標準。
應該積極完善建筑垃圾回收、管理制度。盡管我國每年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但沒有建立強制、同意的回收機制、渠道和管理制度,建筑垃圾施工、拆除、運輸等企業為降低處置成本常將建筑垃圾隨意傾倒或填埋。
我國目前國內建筑垃圾資源再生產品標準未形成體系。國內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方式主要以填埋、堆山和現場移動式設備處置為主,處置過程中環境污染嚴重,沒有形成市場認可的商業模式。部分地區采取固定設施處置方式,資源化率一般在80 %以下,未資源化部分會產生嚴重的二次污染;盈利模式以政府補貼和政策支撐為主,沒有補貼不能正常運營。我國建筑垃圾產業對資源化處置和高附加值利用的需求極為迫切,而國家現行的再生產品標準數量少、標準低、標齡老,建筑垃圾資源化各個環節都需要明確的標準來規范。
資源化是破解建筑垃圾圍城困局的終出路。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實施的開局之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建立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體系”的時間表,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則明確提出,加快建設城市餐廚廢棄物、建筑垃圾和廢舊紡織品等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系統,規范發展再制造。
建筑垃圾資源化是消化城市垃圾的有效途徑,也是我國實施創新發展戰略的重要措施。我國垃圾圍城現象日趨嚴峻,其中建筑垃圾已占城市垃圾40 %左右。對建筑垃圾進行資源化利用,不僅減輕了城市垃圾壓力,改善了塵世環境,也使垃圾“變廢為寶”,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相關技術創新和先進的生產裝備及標準,將成為實施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的重要實踐成果。
同時,“非正規建筑垃圾堆放點”排查將釋放清運整治市場。2016年12月2日,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整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順利召開,會議提出深入貫徹落實提出的工作要求,進一步統一思想、明確責任,在全國大力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整治工作,解決城市垃圾“上山下鄉”問題。2017年1月6日,《關于做好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工作的通知》發布,排查對象是城鄉垃圾亂堆亂放形成的各類非正規垃圾堆放點及河流(湖泊)和水利樞紐內一定規模的漂浮垃圾。垃圾類型包括了建筑垃圾,排查范圍覆蓋全國所有縣(市、區),重點排查區域是城鄉結合部、環境敏感區、主要交通干道沿線,以及河流(湖泊)和水利樞紐管理范圍。《通知》要求,2020年基本完成全國對“垃圾山”的排查和整治。
我國建筑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建筑垃圾資源化推進嚴重滯后,建筑垃圾的綜合利用已刻不容緩。國家將大力支持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工作,建筑垃圾處理行業的市場空間較大,未來前景將更加可觀。
原標題:2020年建筑垃圾產生量預計突破30億噸——建筑垃圾處理行業2018年度發展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