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原創視點】2018年我國環保產業的營收有多少?在不久前召開的2019年全國環保產業協會工作會議上,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會長樊元生給出了答案。
“2018年前三季度,我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達1.06萬億元,同比增長17.7%,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預計全年環保產業營業收入可超過1.5萬億元。”
樊元生介紹,當前A股涉足環保產業的上市公司已有120家,新三板環保企業300多家,產業集中度不斷提升。“綜觀過去的一年,企業訂單總體比較充足,營收增長較快,同時,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綜合服務能力顯著提升,服務業收入占比超過60%。”樊元生說。
不過在部分行業人士看來,過去的一年中,環保產業遭遇了“黑天鵝”,也有人說是碰到了“黑犀牛”。不管是罕見而難以預測的,還是常見且習以為常的風險,2018年的環保產業的確滋生出了一絲“涼意”。
金融去杠桿、PPP清庫存、強監管的多重因素作用下,資本退潮,個別環保企業出了問題,感覺仿佛進入了“寒冬”,也進一步影響了資本市場對于環保產業的信心。實際上,這種情況僅僅出現在環保產業,只不過在環保產業表現的較為突出。
在資深人士看來,環保產業近年來的突飛猛進,于資本的推波助瀾息息相關。部分環保企業盲目擴張,過度運營資本杠桿,一旦資本遇冷,企業資金鏈極易斷裂,引發系列危機。當股市下行時,抵押品價格走低,有可能被強制平倉并拋售股票,形成惡性循環。
尤其是PPP模式推廣過程中,很容易“走形”,貪大、貪多、貪快,導致PPP項目出現低質、偽劣等問題。意識到風險之后,財政部開始清庫存,截至2018年底,清退了2428個項目,整改2005個項目,涉及總金額6億元。加上金融收緊,企業鬧“錢荒”,過去不顧一切激進發展的問題還是暴露。
正如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黨委書記吳舜澤說,缺錢是普遍現象,是當前企業的共性問題。環保產業發展出現的問題不怪強監管,而是個別企業過于激進,短債長投、資金錯配,違背了基本經濟規律。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有了2018年的開端,有不少人擔憂,進入2019年以后,環保監管松綁,環保產業快速發展的步伐也會隨之放緩。實際上,這種擔憂大可不必,樊元生表示,“展望2019年,隨著一系列針對實體經濟的定向優惠政策和階段性政策微調,環保產業市場環境將逐步顯現效果。”
正所謂“刮骨療毒,去腐生肌”,環保產業在歷經并購重組洗牌的高潮之后,迎來的將是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環保市場的高速增長態勢延續,發展潛力可觀,大可不必太過悲觀。
面對環保產業時,其環境治理和社會投資的雙重屬性是無論何時都不能忽視的,而且環保產業承擔著環境質量的高要求、減緩GDP增速下滑的重擔。在2019年,融資環境好轉,市場擔憂情緒舒緩,環保板塊也將迎來配置時機。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