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環境監測】政策條件不斷加碼,市場需求持續上漲,與“互聯網+”的接駁縱深挺進,我國環境監測事業發展凸顯蓬勃之勢。在頂層設計逐步完善,推廣渠道加速拓寬的背后,環境監測這片藍海也在吸引更多投資者加入市場份額爭奪戰。
環境監測手握重要“籌碼” 產業前景增色提亮
近日,有兩件大事引起了環保從業者的注意。其一就是剛剛發布的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7年度報告。該報告選定了包括“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狀況在內的2個專題開展監測分析,這也表明,我國已經在環境監測領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進展,尤其是衛星和勘測系統應用。
其二就是環保部對于“數據造假處罰放寬”事件的回應。2017年11月23日上午,環保部宣教司巡視員劉友賓表示,對于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行為,行政處罰、刑事處罰和民事責任三道“緊箍咒”從未放松。劉友賓重申,環保部對于數據造假行為堅持“零容忍”原則,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這也就表明,我國環境監測市場仍在擴容,不僅國內檢測設備和檢測服務需求火爆,業務“出海”的條件也逐步成熟。至少,在外部環境這一點上來看,環境監測行業確實贏得了先機。同時,一個更加規范的市場建立正式吹響了優勝劣汰的競爭號角,可以想見,被市場吸引而來的環境監測從業者將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就政策支持而言,環境監測領域的推進方案,施行準則,技術指南等文件頻發,擴大監測范圍,提高監測質量就是目前的重要工作。日前,環保部部門高計量標準正式花落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臭氧氣體檢測和分析數據將更,并且可溯源。
這只是我國不斷勾勒環境監測頂層設計新架構的縮影,全面實行改革,鼓勵政企合作的PPP模式應用,加快環境監測市場化,激活產業“閉環”還將層層推進。在“十三五”規劃下,業界普遍認為,環境監測領域的政策“福袋”依舊是促進行業發展的強勁助推器。
就環境監測擴展模式而言,檢測設備向公眾開放漸趨常態化。如何實現環境監測全覆蓋?如何實現監測數據真實有效?向公眾開放環保設備顯然成為不少地方新的推進方向。寧夏已經要求,在2017年底之前,各地級市只要具備相關條件,都要做好環保設施常態化開放工作。
另外,環境監測作為離“互聯網+”近的環保領域,更深度融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有先天優勢。結合“智慧環保”的發展大趨勢,環境監測在信息公開,數據共享,實時在線,智能分析等多重領域與“黑科技”接駁的條件可謂水到渠成。這有助于環境監測提供更全面和的數據,更及時有效地加以分析,更快做好污染預防和管控。
就市場而言,環境監測數據作為環境保護工作基礎中的基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提高環境監測能力是環保工作的迫切要求,這也導致環境監測設備引進,環境監測站點設立,環境監測網絡構建,環境監測運營維護等內容的需求持續上漲,行業不斷收獲利好。
而且,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體系的完善也被提上了日程,應急環境監測預警系統被納入建設名單,這些以長效治理為起點的工程都在為環境監測產業的持續繁榮夯實基礎。更進一步,環境監測從設備維護到技術更新,從樣本分析到系統運營,后期對于相關業務的需求只會多不會少。
雖然挑戰仍在,但是政策向好,需求落定,擴容有道,相關設備的采購,服務的招標接踵而至。這也足以證明,環境監測行業的發展潛力不容小覷。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