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污水處理】我國不斷推進海綿城市的建設,打造更加生態的城市建設系統,完善水處理系統,收集利用雨水、減少洪澇災害,使城市公共設施、生態系統得到了改造和升級。雖然目前海綿城市并不能地解決城市內澇問題,但海綿城市的建設是著眼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規劃布局,為城市的發展帶來了不可否認的積極意義。
“三大海綿體”共筑生態系統 破解“城市看海”難題
近幾年,逢雨必澇成為城市通病。海綿城市被寄予厚望,一出生就肩負“完全解決城市內澇問題”的使命。時至今日已是推行海綿城市建設的第三年,但今年入夏以來,我國南方多地遭遇暴雨,南京、重慶,長沙等多地出現內澇,一時間,“海綿城市”被連番指責。但說實話,這鍋真不該讓“海綿”來背。
海綿城市其實是具有語境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的中國化表達。本文的結論是:
海綿也有飽和的時候,因此,海綿城市在建設工程設施時是有標準的,在標準內可確保有效。海綿城市的本質是通過良性水循環恢復城市生態本底,即使在原生態本底下,也會出現洪澇現象,所以我們不能說發生了內澇,海綿城市建設就失敗了。
接下來我們來細說一下。
海綿城市的效果
國外對海綿城市的設計多種多樣,主要包括美國的低影響開發(LID)、英國的可持續發展排水系統(SUDS)、澳大利亞的水敏感性城市設計(WSUD)、日本城市泄洪系統和雨水地下儲存系統等。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發展起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處理技術,強調通過分散的,小規模的源頭控制來達到對暴雨所產生的徑流和污染的控制,使開發地區盡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環。
傳統城市與海綿城市建設模式比較
低影響開發,其主要是通過對雨水的滲透、儲存、調節、傳輸、截污凈化等功能有效地控制徑流總量、徑流峰值和徑流污染。如果說傳統的城市開發斬斷了雨水的自然循環路線,那么低影響開發就是使用一系列生態工程手法使城市的排水能模擬自然對雨水的吸收、儲存、蒸發,使城市的排水系統遵循雨水循環規律。
很多人忽略了這句話的意思。我們來細說一下:
降雨后的水文循環有三個重要的環節:下滲、蒸發和徑流。
場地在開發前降雨下滲量占降水的40%,蒸發占50%,徑流排出占10%,城市開發建設后,地面硬質鋪裝增加,綠色植物減少,導致土壤植被蒸發從原來的占降雨的50%減少至30%,地表徑流從10%激增到55%,如此巨大的變化導致了城市看?,F象的頻頻發生。
如何使開發地區盡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環?對中國而言,就是打造海綿城市。
建海綿城市就要有“海綿體”。海綿體包括綠色、灰色、藍色“三大海綿”。
其中,綠色海綿是構建全域范圍內江河湖濕地系統的自然海綿,灰色海綿打造包括海綿管廊、雨水調蓄池等在內的人工海綿,藍色海綿則實現對區域內所有海綿體的系統管控。
所以,城市“海綿體”既包括河、湖水系等藍色大海綿,也包括下凹綠地、雨水花園、可滲透鋪裝等綠色小海綿。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凈化、回用,后超標部分徑流外排,從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準,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