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媒體導讀】近年來,綠色環保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盡管法律嚴格了、制度強硬了、認識更深了,甚至管理也垂直了,但犧牲環境換政績的心態依舊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只有擺正觀念,才能營造出全面監督、共同治理、協同保護、綠色發展的好氛圍。
黑色發展觀死而不僵 生態環境豈能輕易犧牲
據報道,某地兩位環保執法人員發現企業未批先建,決定調查處理,卻被當地以“損害投資環境”為由免職。雖然后來環保部華南督查中心展開調查后,兩人恢復原職,涉事企業也被處罰,但這背后折射出的環保執法困局仍然待解。(4月12日《人民日報》)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叫停違規建設,這可以說是依法行政、踏實履職的典型,但卻遭到免職,著實讓人匪夷所思。地方為了GDP政績如此“不擇手段”,視上級精神和群眾訴求為無物,本就是“官念”的錯位、權力的“任性”。
近年來,綠色環保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誰都明白“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要“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像這種“揣著明白當糊涂”,為了招商引資、經濟指標等“政績工程”盲目上項目的行為,早就被四處曝光,為群眾所詬病。更何況,新環保法、生態考核辦法等一系列法規政策文件都明確指出,污染環境、損害生態將被終身問責。
盡管法律嚴格了、制度強硬了、認識更深了,甚至管理也垂直了,但不可否認的是,GDP仍是地方發展所追求的核心指標,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時下,仍有一些領導干部抱有僥幸心理,總覺得對生態環保的重視僅是停留在口頭上,自認為“法外開恩”就是“靈活施政”。于是乎,制度要求的籬笆“刻意”扎不緊,為個人政績的快提升留下“暗門”,跟綠色發展理念、生態文明精神玩起了“貓捉老鼠”的違法違紀游戲。
追求經濟效益并不是壞事,但問題是我們怎樣追求良性的發展方式,讓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相得益彰。對廣大群眾而言,經濟數據、發展報表再華麗、再吸睛、再震撼,只要空氣不干凈、水是黑臭的、噪聲無處不在、土壤跟畫了水彩畫似的,那就不會為機關單位的成績而點贊,相反的,卻會因為領導干部在生態環保上的不作為,導致信訪量、舉報量大增。如此這般,犧牲環境即便取得了的很大的“政績”,又有何用?群眾不認可,再努力亦是枉然。
我們的領導干部要具備正確的政績觀、生態觀,始終從群眾角度看問題、圍繞群眾滿意做工作。生態環保是個福澤子孫后代的偉大事業,既要在執法觀念上提升,形成關注環境、重視生態的執政氛圍,確保綠色發展理念貫徹及時、落實到位,切實做到觸及生態“紅線”的項目不招引、存在環境問題的單位要關停、面臨治理難題的企業促轉型。又要在管理審批上把握好尺度,一切項目審批、環境監察全憑法律法規、制度標準執行,為環保工作者“保駕護航”、給生態執法亮起“綠燈”、讓環境監管全面有效發力。
為了政績,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利益的行為要不得。我們只有擺正觀念,從群眾的呼聲出發,真正讓環境執法進入“狀態”、真抓實干,才能營造出全面監督、共同治理、協同保護、綠色發展的好氛圍。
原標題:犧牲環境的“政績”要來何用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