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環保示范】垃圾終端處理量減少,資源回收利用率提高,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浙江省結合自身特點,不斷創新垃圾分類方法。從農村垃圾集中處理入手,先后出臺加強城鎮生活垃圾處理,開展農村垃圾減量化,垃圾分類“浙江經驗”得到中央有關部門的肯定,并將逐步在全國推廣。
破解垃圾圍城之困 “浙江經驗”領跑全國
破解“垃圾圍城”這道難題,垃圾分類、回收利用被公認為是好的途徑。
然而,說說容易做起來難。2000年,全國就確定了8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十幾年過去了,一些居民對垃圾分類的認識還是停留在起點,如何讓垃圾分類真正落到實處,依然面臨許多難題。
目前,浙江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這道難題正在被有效破解。“垃圾圍城”的浙江答卷得到了中央有關部門的肯定,并將在全國推廣。
建章立制
早在13年前,浙江省委、省政府即做出決策: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從2014年至今,浙江已出臺《中共浙江省委關于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的決定》和《浙江省餐廚垃圾管理辦法》等政策,對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提出要求。
為讓垃圾分類全面推開、落到實處,浙江省還建立了層層考核制度。目前,杭州、寧波、紹興、金華等市已將生活垃圾分類納入到市本級對各部門、各城區和各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年度工作考核。此外,全省各地還探索建立了多元化的籌資機制,用于垃圾分類處置的長效維護。
今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2017年十方面民生實事,其中的主要事實就是制定垃圾分類辦法,加快城鎮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垃圾填埋場生態化改造,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基本實現全覆蓋。
“農村包圍城市”
垃圾分類,要從源頭分類抓起。可以說,浙江的垃圾分類,開始于城市,標桿在農村,環境整治蘊含著城鄉統籌發展的智慧。
從2013年起浙江省就將相繼作出開展生態省建設和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的決策部署,推動建立城鄉聯動的垃圾集中處理網絡體系,選擇一批村莊開展農村垃圾分類減量試點,垃圾分類制度由點及面,不少地方甚至實現了“全域覆蓋”。
多年來,浙江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把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加入美麗鄉村建設,每天就將建設全省垃圾終端處理量不斷減少,資源回收利用率明顯提高,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浙江省農辦有關負責人表示,推動城鄉垃圾分類,實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置,是解決垃圾“進城下鄉”的有效途徑。
分類減量
分類只是步,只有做好后續處置,才能真正實現垃圾減量、變廢為寶。
浙江省充分尊重基層首創,積極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大力推進試點創新,各地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主要分為3種模式:機器肥、太陽能普通堆肥和微生物發酵處理。
資源化處理、變廢為寶關鍵是如何提升后續處置。浙江采用分類收集車,并以推廣終端設備與技術為抓手,促進前端分類就近就地資源化,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前端分類、中端回收、終端處置,形成了一條完整閉合可循環的全產業鏈,這正是浙江成功實施垃圾分類的可貴之處。
減量化、資源化,讓垃圾產生了生態效益。以金華市為例,如果全市全面實施垃圾分類,每年可減量垃圾66萬噸以上,減少清運和處理費用約2億元,垃圾減量后還能延長垃圾填埋場的使用年限,實現經濟、生態效益的雙贏。
水清岸復綠,城鄉景色新。伴隨著“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垃圾分類已經讓浙江城鄉呈現出全新面貌。如今,這場“綠色革命”正掀起更高的浪潮:力爭到2020年,全省50%的建制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達到省級標準,縣以上城市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探索形成符合浙江實際、具有浙江特點的城鄉一體化垃圾分類處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