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領導之聲】“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也是實現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攻堅期。全國環評隊伍要進一步堅定信心,上下團結一致、凝心聚力,推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全面躍上新臺階,為改善環境質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準確把握改革實質 開創環評工作新局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擺上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作出了系統全面的重大決策部署。一系列重要文件相繼出臺,強調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對包括環評在內的現行環保管理體制進行重大調整。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各地區各部門要切實貫徹新發展理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為做好環評工作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強大動力。近年來,各級環保部門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按照部黨組要求,依法、科學、公開、廉潔、地開展環評工作,主動調整管理思路,加快創新體制機制,法治建設實現突破,制度建設取得新進展,簡政放權成效顯著,戰略和規劃環評地位日顯突出,項目環評穩步推進,隊伍建設不斷強化, 以“一網一庫一平臺”為重點的環評信息化建設開始起步, 黨風廉政建設進一步強化。但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戰略和規劃環評“落地”難、項目環評背負太多、公眾參與定位不清、事中事后監管機制不完善、一些地方接不住、管不好等問題。
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立足“十三五”發展大局和環保中心工作,分析環評面臨的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明確深化環評改革的總體要求,做好下一步重點工作。部黨組對環評改革工作高度重視,陳吉寧部長多次強調,環評制度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要加快推進環評制度改革,圍繞“劃框子、定規則、查落實”三個環節,讓環評回歸本意,真正發揮在源頭預防上的關鍵作用。我們要抓好落實。
深入學習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找準新時期環評制度的坐標定位
推進環評改革,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和頂層設計來謀劃實施。剛剛發布的《“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把環評改革作為生態環境治理基礎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作出了系統安排。我們必須緊緊圍繞改善環境質量這個核心,準確把握新時期環評工作的坐標定位,下決心轉變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用改革激發環評制度的活力,用改革倍增環評制度的效力,用改革回應社會的關切。
(一)改革環評制度,是新時期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迫切需要
強調,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偫碇赋觯种院氵M行政府自我革命,以壯士斷腕精神把“放管服”改革向縱深推進。環評是政府履行環境管理職責的重要手段。推進環評的簡政放權已成為環保部門轉變職能的一項重點工作。為此,需要在縱、橫兩方面進行探索。在縱向,面對環評管理權力下放、任務下沉、重心下移這“三下”的態勢,要探索如何優化職能配置,合理界定各級環保部門的環評管理職責,健全監督機制,著力加強不同層級的聯動配合,確保環評審批權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把縱向搞順。在橫向,著眼于為環保中心工作提供支持,探索推進環評與其他環境管理制度的銜接和協同,形成合力。特別是要落實《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與排污許可制做好充分銜接。環評是管預防的,有很多制度與環評密切相關,要銜接好,實現從污染預防到污染治理和排放控制的全過程監管。
(二)改革環評制度,是新時期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要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必須按照強調的,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加快發展綠色產業,形成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發展是硬道理,但發展必須靠轉型,實現資源低消耗、污染低排放的綠色發展,這樣的發展和保護是協調統一的關系,而不是對立關系。環評與各類開發建設決策和具體活動直接相關,處在發展與保護矛盾交織的線。在推動發展方面,環保的關就是環評。要以加強環評工作來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推動結構優化,包括推動技術本身的升級換代。為此,要通過制定嚴格的準入條件、實行區域限批等手段,推動企業實現技術、工藝的綠色化,提升產業綠色化水平,倒逼高污染企業、環保違規企業的淘汰退出。要落實國家關于化解產能過剩的部署,強化環境硬約束,嚴禁新增低端落后產能項目;特別是在生態環境敏感度高的欠發達地區,切實防范過剩和落后產能項目“改頭換面”搞跨地區的污染轉移,不能要那些表觀的、面子上的GDP。
(三)改革環評制度,是新時期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的重要舉措
深刻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把“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確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張高麗副總理強調,要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確保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改善環境質量,“防”是位的,而環評就是管預防的。在三大戰役開展過程中,必須用足用好環評制度,始終把源頭預防放到重要位置。要進一步明確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環保部門和企業各自在環評方面的責任,把源頭預防的壓力傳導到各個責任主體。特別是要落實《“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突出抓好戰略和規劃環評的“落地”,“劃框子、定規則、查落實”,把空間管制、總量管控和環境準入等要求轉化為區域開發和保護的剛性約束。要以地方環保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為契機,完善監管體制。要加強基礎研究、完善技術體系,提高環評工作的針對性。
(四)改革環評制度,是新時期全面參與宏觀決策的關鍵之舉
環評是環境保護參與經濟社會發展宏觀決策的重要抓手,要提升環境保護在決策中的地位,必須更充分地發揮環評的作用。當前,空間治理正日益成為宏觀調控,特別是區域調控的重要組成。為此,需要建立空間治理體系,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按照主體功能定位來合理控制區域、流域的開發強度。在這項工作中,環保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如何規劃好、規范好空間開發,需要環評來把關?!?ldquo;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提出,要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規范完善生態環境空間管控、生態環境承載力調控、環境質量底線控制、戰略環評與規劃環評剛性約束等環境引導和管控要求,制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以下簡稱“三線一單”)技術規范,強化“多規合一”的生態環境支持。這就需要抓住契機,開展區域國土空間環境評價,從整體上把握區域環境屬性,加強環境管控,使“三線一單”真正成為空間開發的重要依據。這將是環評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的重大轉變,是環評發展具有深遠意義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