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作為制造大國,我國正面臨嚴重的資源、生態環境壓力。我國現階段尚未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方式,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與先進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塵分別占排放總量的90%、70%和85%,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近極限,加快推進制造業綠色發展刻不容緩。
打造制造強國“中國綠” 謀局千億版圖新風口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和基礎能力為重點,推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促進制造業朝、智能、綠色、服務方向發展,培育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全面提升工業基礎能力,加快發展新型制造業,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強質量品牌建設,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
與此同時,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努力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促進制造業升級。據公開資料,“2016年預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約5%、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同比下降約5.3%,能夠完成年度目標。”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司長高云虎指出,作為“十三五”開局之年,2016年開創綠色制造工作新局面,創造了多項“”。
其中,發布個聚焦工業綠色轉型的《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個聚焦制造業綠色提升的《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此外,還組織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專項,利用中央財政資金支持了一批聯合體推進綠色設計平臺建設、綠色關鍵工藝突破、綠色供應鏈構建。
高云虎進而指出,“實施綠色制造工程是我國制造業實現‘綠色化’發展的關鍵舉措,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而推行綠色制造,就是要通過技術創新和系統優化,將綠色設計、綠色技術和工藝、綠色生產、綠色管理、綠色供應鏈、綠色循環利用等理念貫穿于產品全生命周期中,實現全產業鏈的環境影響小、資源能源利用效率高,獲得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優化。
截至目前,工信部已推動11個區域工業綠色轉型發展、51家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建設。同時,支持企業開展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發布兩批99家生態(綠色)設計試點企業以及119種綠色設計產品名錄,利用綠色信貸支持300個綠色制造項目,并評選確定批35家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評價中心。高云虎表示,2017年是落實“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為引導企業生產方式、消費模式進一步向綠色低碳、清潔安全轉變,工信部將幾大方面著手開展工作。
綠色設計平臺建設。支持企業與科研機構形成聯合體,共同建設綠色設計信息數據庫、綠色設計評價工具和平臺等,在聯合體內實現綠色設計資源共建共享,制定一批綠色設計標準。以產品綠色設計升級拉動綠色設計和綠色工藝技術一體化提升,開發一批綠色設計產品,創建一批綠色設計示范線,提高綠色精益生產能力和產品競爭力。
綠色關鍵工藝突破。支持企業與上下游企業、生產制造單位、中介機構、科研機構等形成聯合體,重點聚焦高技術含量、高可靠性要求、高附加值特性的關鍵工藝裝備,通過綠色制造關鍵工藝和裝備的創新應用,解決關鍵工藝流程或工序環節綠色化程度不高的問題,制定一批綠色關鍵工藝標準,提升重大裝備自主保障能力。
綠色供應鏈系統構建。支持企業與供應商、物流商、銷售商、終端用戶等組成聯合體,圍繞采購、生產、銷售、物流、使用等重點環節,制定一批綠色供應鏈標準,應用模塊化、集成化、智能化的綠色產品和裝備,聯合體企業共同應用全生命周期資源環境數據收集、分析及評價系統,建設上下游企業間信息共享、傳遞及披露平臺等,形成典型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和實施路徑。
顯然,全面實施綠色制造工程作為制造強國建設的戰略任務,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工業,工業綠色發展是實現“三去一降一補”的重要途徑之一。積極培育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補上綠色發展這塊短板,進一步降低企業能耗、物耗等生產成本,加快增加綠色產品供給,引導綠色消費。
需要指出的是,通過業界共同努力,我國工業綠色發展近年來初見成效。2014年我國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58%,水耗同比下降5.8%;“十二五”前四年能耗、水耗分別累計下降21%和31.9%,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重要污染物排放強度下降30%以上。不過,當前我國工業發展的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處于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綠色發展的關鍵時期。
業界普遍預測,“十三五”期間,圍繞工業資源循環利用綠色發展,工信部重點將開展強化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推進產業綠色協同鏈接、培育再制造產業等工作。要把工業、農業和生活發展有效結合,探索開發新的跨行業合作循環發展模式。力爭到2020年,再制造技術工藝達到先進水平,再制造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
此外,高云虎強調,開展綠色制造技術創新及產業化示范應用的重點在于裝備,包括突破節能關鍵技術裝備、提升重大環保技術裝備和開發資源綜合利用適用技術裝備。將在節煤、節電、余能回收利用、儲能、智能控制等領域加大研發和示范力度,培育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骨干企業,突破40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節能技術裝備。
(據經濟參考報/鐘源、經濟日報、上海證券報、中國環境報/徐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