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媒體導讀】霧霾,即空氣質量與大氣污染物排放強度和氣象條件兩個因素的疊加影響形成。治理霧霾不能被動“等風來”,只能主動出擊“降污染”。經過嚴格的控制多管齊下治理,我國治霾已取得一定進展。不過空氣污染產生經年累月,污染源頭多、散、廣,其治理也非一日之功。
一場年度重霧霾,讓空氣污染成為2016年歲末中國熱的話題之一。從12月16日起的近一周,遮天蔽日的霧霾籠罩了近五分之一國土。雖然環保和氣象部門發出準確預報,政府部門亦及時采取應急措施,20余座城市啟動紅色預警,但是,仍有100多座城市的空氣質量日均值達到重度及以上污染,不少地方空氣指數頻頻“爆表”。霧霾的即期和長遠的經濟社會成本和公民健康成本均十分高昂。一場風過,藍天重現,然而,政府和全社會對霧霾的關切萬不可有絲毫減弱。
空氣污染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幾乎不可避免的“工業病”,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在特定時期亦曾深受其害,不過,“不可避免”并不代表可消極以對。畢竟先行國家已留下與霧霾做斗爭的豐富經驗,它對人群的危害已有切實的流行病學調查結論,根治污染的技術和理論也已今非昔比。這使得中國治霾實際上具有“后發優勢”,關鍵是共識、決心和治理水平。
應該承認,中國治霾已取得一定進展。得益于環保部門空氣質量監測系統的普及和透明,民眾的環境信息知情權得到了初步保障;對企業違法行為處罰力度不斷加大,違法成本成倍增長。近日,千余個國家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全部完成上收,亦有望使基層執法部門的數據造假行為受到有力約束。與幾年前PM2.5等空氣質量概念剛為國人所知時的情況相比,民眾的環境意識和自覺更是強烈。如今,不止是北京、天津這樣的特大城市,更多中小城市乃至縣城、鄉村居民也開始關注呼吸質量。民眾從懵懂,到爭取知情權,再到主動尋求健康防護,要求政府采取干預措施,全民推動空氣治理成為中國環境治理史上的突出現象。
當然,現有進步距離民眾的期望還相差甚遠,畢竟他們的親身感受顯示,霧霾污染依然相當嚴重。民眾的不滿正是政府進步的推力。2015 年 12 月,北京等省市對于霧霾天氣預警的遲疑,曾引發民眾強烈不滿,環保部亦公開提出委婉批評。僅一年之后,在環保部門的研判建議之下,2016年冬天的這場霧霾由于及早預報、及時啟動預警,加上社會各界主動積極響應,使重污染應急組織較過去有序、有力,發揮了削減污染峰值、縮短污染時長的作用。今后,政府對民眾的環境訴求當持更為積極、寬容的態度。
治理霧霾不能被動“等風來”,只能主動出擊“降污染”。霧霾成因早有科學解釋,即空氣質量與大氣污染物排放強度和氣象條件兩個因素的疊加影響。空氣污染產生經年累月,污染源頭多、散、廣,其治理也非一日之功。特別是霧霾重災區京津冀區域,其工業以火電、鋼鐵和建材為主,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工廠鍋爐不熄、貨車運輸不停,污染物排放強度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較高水平。
研究表明,京津冀區域國土面積雖只占全國的2%,但是,2014年常住人口占全國的8%,煤炭消費占全國的9.2%,單位面積污染物排放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數倍。在冬季采暖期間,區域內主要城市污染物排放強度加大,與區域工業排放疊加是導致京津冀區域重污染天氣高發的根本原因。顯然,治霾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等重大課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治霾說到底是國家治理水平問題,甚至能否開發出先進環保技術、現有環保技術能否充分利用,亦系于治理體系,特別是環境監管體制。2013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七省市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形成,意在開展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加大區域重污染天氣應急聯動力度。然而,一些地方為了應付督查,運動式、項目式執法,甚至頂風作案、惡意應付檢查。即使在多地執行紅色預警期間,仍有一些鋼鐵、水泥、石化企業未落實減排措施,增加污染物排放量。這些現象又與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考慮GDP增速、稅收和就業的政績觀密切相關。
當前,“去產能”可成為治霾的抓手,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產能過剩主要集中在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煤炭等領域,從地理分布上看,產能過剩行業比較集中地分布在淮河以北,與霧霾肆虐區域高度重合。目前,在環北京經濟圈,包含能源、原材料等黑色系大宗商品生產部門在內的重工業仍占很高比例,鋼鐵、煤炭等黑色系行業依然產能大幅度過剩。去產能不應由于個別行業市場形勢回暖而止步甚至回頭。
治理霧霾是一項宏大復雜的綜合工程,除了環保部門,還涉及發改、規劃、交通、公安、教育等多個部門,對政府的管理智慧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既不因治霾將是長期任務而忽視民眾急迫呼聲,又不應追求速成而輕許不現實諾言,二者均會損傷政府的公信力。治霾需要定力,亦須不斷邁出大的步伐,讓民眾切實感受到治理成果。經過長期不懈努力,霧霾才能從這個時代的底色中洗去。
(原標題:治霾應持何種態度)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