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兩會上,生態環保作為一個單獨部分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并在五大理念、六項任務、八大工作、百大工程等重要內容中均有體現。在和黑龍江、湖南、青海等多省代表團對話時,特別強調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為可持續發展預留空間,一句“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更是在環保界引發了強烈共鳴。這些無不顯示了“十三五”開局之年,“綠色發展”的思路已經讓環保問題的熱度更上了一層樓。
“‘十二五’時期國家出臺了節能環保產業規劃,2013年國務院專門印發了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有關部門也推進‘十三五’節能產業環保規劃,近期就可以印發。規劃提到2020年節能環保產業增加值要占到GDP3%左右,成為國內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
12月3日,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主辦的“2016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在肇慶召開,國家發改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副司長呂文斌在會上做上述表示并認為,“十三五”期間將是節能環保產業做大做強的關鍵期,企業大有可為。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笠鈞介紹,環保產業將迎來“聚變”,行業有很多新進入者,尤其是央企紛紛加入,同時行業內部也在不斷整合,對外也在加快推進并購,包括資本、人才等資源正在向環保行業快速聚集。
近年來,大氣、水、土“十條”先后出臺。“根據我們的預測,大體上‘十三五’期間,環保投入是6萬億到10萬億之間。”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金南介紹,氣水土三個“十條”在“十三五”期間將總投資7.5億元,帶動GDP增長10.5萬億元,增加非農就業崗位858萬個(其中大氣“十條”數據為2015—2017年)。
截至目前,已經出臺的和節能環保產業相關的“十三五”規劃包括,“十三五”規劃綱要,《國家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基本思路》,《國家環境保護“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及正在完善的《“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征求意見稿),《“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征求意見稿)》等文件,對“十三五”期間的環境質量目標、科研技術重點、新增環境基礎設施等做出規定。
以環境基礎設施為例,“十三五”期間,規劃新增的生活垃圾治理能力49萬噸,2020年達到104萬噸,接近翻一番;新增污水日處理5000萬立方米,改造4000萬立方米,共9000多萬立方米。完善國家、省、市三級排水監管平臺,形成全國統一、全面覆蓋的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監管體系。“僅污水垃圾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將超過7千億元。”呂文斌進而指出。
據E20研究院此前發布的《認知中國環境服務業(2015)》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環境產業(不含環境友好產品)產值將達到3.7萬億,環境服務業的營業收入將達到1.3萬億。雖然環境產業在“十三五”期間將會迎來大發展,但是大部分環保公司生存會非常困難。隨著“供給側改革”在經濟領域掀起一股新的潮流,追求效率,準確判斷需求將是包括環保產業在內所有行業的努力方向。現有的高污染存量需要更加專業化、精細化的環境服務,而環保產業的進入門檻,行業內的生存線也將大大提升。
事實上,在資本驅動下,中國許多行業中已經出現了大量打破現行商業邏輯的行為。許多行業處于搶占市場窗口期的爭奪戰之中,越來越多的外來者全靠投融資驅動發展,而真正通過具體項目或產品盈利發展的企業并不多。“并購總要停下,終需要消化和整理。”趙笠鈞認為面對巨頭通吃的時代,資本規模也并非決定性因素。資本對環保領域過高的預期帶來的虛火,對行業發展并不健康。不過,更多資本的進入對于環保領域的市場化進程而言,也有其積極一面。
目前環境領域已存在3—4萬家環保企業,年營業收入在1000萬以下的企業占比接近90%。可見,環保企業相對還較弱小。業內人士認為:五年后,80%以上的環保企業會消失,特別是沒有技術含量的、沒有價值的公司。形成以環境產業一級開發商(I方陣)為,以重資產環境集團(A方陣)和區域環境綜合服務集團(B方陣)為拉動,以細分領域專業化系統解決方案(C方陣)為紐帶,以專業裝備制造服務商(D方陣)為基礎的環境產業金字塔。
顯然,環保領域初草莽一片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依靠壁壘保護的企業退場只是時間問題,行業生態將要出現更為急劇的變化。擁有建立在技術、產品質量上的核心競爭力,對于一家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才是至關重要的。
具體來看,在以水體修復為核心的流域治理領域、農村環境治理領域以及土壤修復領域等熱點細分領域市場,將會出現2—3家市值在300億—500億的企業;形成100家具備高性能、高標準服務的市值在幾十億級的裝備制造服務商;在產業服務業領域,形成1—2家產值在10億以上、市值在200—300億,具備企業發展戰略服務、品牌服務、信息及傳播服務、環境金融服務等綜合實力的產業服務業平臺型企業。由此,“十三五”環境產業的生態化格局形成。
而機遇來臨之際,下一個弄潮兒會是誰,讓我們拭目以待。
(據每經網/李彪、中國經營報/李艷潔、中國日報網、世界環境/傅濤、中國企業報/劉季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