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中標害慘煤化工環保 誠信評估體系亟需構建
低價中標本來是一條被認為是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評標方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投標法》第四十一條規定,中標人的投標應“能夠滿足招標文件的實質性要求,并且經評審的投標價格低……”但在煤化工環保項目的招標過程中,低價中標卻成為一個被吐槽為“餓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業主”的潛規則。
那么,這個局面是怎么造成的?
巨額投資難以承受,生產企業只好能省就省
據了解,煤化工環保項目低價中標的潛規則早要追溯到煤化工產業剛起步時。煤化工產業是“十二五”期間才取得了較大的工程化進展,而當時煤化工廢水、廢氣、廢渣都沒有可直接應用的處理技術。尤其是廢水的處理,因為成分復雜和近零排放的要求,更是一份空白的答卷。
根據環保部的要求,煤化工項目要達到零排放。而要基本實現這個目標,項目的環保投資至少要占項目總投資的5%~8%,其中水處理的投資在環保投資中的比例甚至達到30%左右。巨額投資令許多生產企業感到難以承受,企業只好能省就省。
“我們上煤化工項目的時候,根本沒有水處理零排放的技術應用先例,我們完全不知道煤化工產生的廢水那么難處理。項目投資已經那么高了,為了節約投資,就只能在環保技術裝備上壓價。”一位不愿具名的企業領導說。這是早期煤化工業主的普遍心理。
即使明明知道有好技術,但招標企業也會割舍。在神華寧煤煤化工零排放項目EPC總承包招標中,國內企業的標底都在3億元左右,而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法國威立雅公司的報價是8億元的水平,終次招標被宣布流標。在低價競爭的中國煤化工水處理市場,雖然對自己的技術充滿信心,但走高價路線的國外環保企業只能望洋興嘆。
在生產企業“能省則省”的原則下,煤化工環保一起步就陷入了競相壓價的惡性競爭。更有甚者,有的生產企業不愿意出資,干脆就逼著環保企業墊資。
比如,某廢水深度處理回用項目招標文件明確提出:項目采用乙方墊資建設的方式,工程竣工、調試合格后進行72小時性能測試驗收,然后進入一年經營考核期,全年各項指標合格,才將項目款分3年支付乙方。這意味著終中標的環保企業需要承擔著所有的風險,投入近億元,才能得到項目。
“從實際的情況看,生產企業招標的時候價格往往很低,但是越建錢投入越多,低價中標并沒有真的達到省錢的目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韓洪軍說,“我們常說這就是把鍛煉身體和預防疾病的錢給省了,結果建成之后看病治病花的錢就更多。”
據了解,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氣項目后期對于水處理追加了近20億元的投資。“原來設計的時候為了低價而丟掉的東西,到后都要再補回來。像這樣通過不停地改造來完成環保項目,有的時候改造花的錢都能趕上中標的價格了。”一位知情人透露。
即便已追加了巨額投資,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氣項目也還要面對高達7元/噸水的處理成本。有專家分析,普遍的廢水處理成本在4元/噸水左右,以一個煤化工項目每天幾萬噸水的處理量來計算,在招標時只看投資不看后續運營成本的低價中標,也是得不償失的。
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楊傳武這樣評價生產企業的省錢行徑:“現在排放標準提高了,和以前的粗處理不同,為了達到新的排放標準,企業污水處理這‘后一公里’的費用也要相應增加。然而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還是只把眼前效益擺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