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綠色發展理念要成為工業全領域全過程的普遍要求。”12月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司長高云虎說。目前,包括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環境保護部和科學技術部等在內的多個部委,正在加速推進工業制造綠色轉型,實現綠色增長。
綠色制造是工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工業是立國之本,是我國經濟的根基所在。”高云虎介紹,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工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但我國工業發展仍然沒有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模式,隨之而來的大量資源能源消耗給環境保護帶來巨大壓力。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是重要的能源生產和消費國。2015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達43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消費量約占64%,工業是資源能源消耗的主要領域,能源消耗占全社會的70%左右,大宗資源消耗量占90%以上,水資源占四分之一左右。
與此同時,工業也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主要排放領域。工信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印發的《綠色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介紹,目前,我國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塵分別占排放總量的90%、70%和85%,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近極限。
“事實證明,依靠資源能源消耗和低成本要素投入的傳統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高云虎說。
合肥工業大學綠色設計與制造工程研究所所長劉志峰介紹,我國70%的污染物來自于制造業,而背后是“普遍存在的廉價的‘技術創新成果’”。
國家質檢總局產品質量監督司巡視員鄭衛華說:“前不久,我作為一個淘汰落后產能督察組成員到地方,明顯感受到,對于鋼鐵企業來說,一般性的鋼鐵產品的產能是普遍過剩的,但一些高精尖的鋼鐵產品缺乏,還需要進口。”
有專家表示,鋼鐵領域是我國工業產品生態(綠色)設計的一個“痛點”,鋼鐵產業盡管發展很快,但基本上是跟蹤和模仿,在綠色設計、綠色制造、綠色評價等都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
工信部等部委目前正在推動全國工業的綠色轉型,目標是到2020年,綠色制造體系初步建立,綠色制造相關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基本建成,在重點行業出臺100項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標準、10-20項綠色工廠標準,建立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標準等。
同時,建設百家綠色園區和千家綠色工廠,開發萬種綠色產品,創建綠色供應鏈,綠色制造市場化推進機制基本完成,逐步建立集信息交流傳遞、示范案例推介等為一體的綠色制造公共服務平臺,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專業化綠色制造服務機構。
而在工業企業綠色轉型的資金支持方面,工信部表示,將利用工業轉型升級資金、專項建設基金、綠色信貸等相關政策扶持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推動政府優先采購。工信部還要求各地積極爭取協調地方配套資金,將綠色制造體系建設項目列入現有財政資金支持重點。鼓勵金融機構為綠色制造示范企業、園區提供便捷、優惠的擔保服務和信貸支持。
工信部今年6月印發的《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也明確,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技術改造、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專項建設基金等資金渠道及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集中力量支持傳統產業改造、綠色制造試點示范、資源綜合利用等。落實資源綜合利用、節能節水及環保(專用)裝備等領域財稅支持政策。建立企業綠色發展水平與企業信用等級評定、貸款聯動機制等。
“目前的金融模式還無法滿足技術價值資產化的要求,需要實現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源的有效對接。”中國開發性金融促進會秘書長邢軍說。
北京生態設計與綠色制造促進會等多家機構也呼吁設立百億規模的“工業產品綠色設計與制造產業發展基金”,通過基金投資帶動上下游產業、技術、項目各環節聯動,促進綠色產品開發與應用,促進開展綠色設計重大關鍵技術示范。
呼吁書建議,該基金投資方向以推進綠色設計與制造重大關鍵技術示范項目為主,投資領域側重于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化利用、新能源汽車、裝備制造、印刷、包裝、綠色建筑等行業。
原標題:多部委聯手推動工業綠色轉型 明確相關扶持資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