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環保話題成為關注焦點?相關部門負責人又是如何回應的呢?
1.如何解決跨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問題?
委員提問:目前環境問題主要呈現流域性水污染、區域性的大氣污染和土壤污染。今后有關部門將建立哪些長效的體制機制來更好地解決跨行政區的流域和區域環境問題?
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表示——這幾年各地在環境保護區域聯防聯控工作中取得一些成效,但仍有一些深層次問題需要解決。一是按行政區域分割管理,導致區域流域環境保護全局性不夠。一些地方政府因為各自的發展階段、利益訴求不完全一致,各自為政,導致各地在環保目標、政策標準、執法尺度方面難以統一。二是職責關系、事權劃分有待進一步明確。一些跨區的環境問題比較難以解決,突出的就是京津冀機動車污染問題。三是現有的協調機制還比較松散,缺乏強有力的支撐,性不足等。
為此,中共中央、國務院已經印發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要完善區域大氣污染防治的聯防聯控協作機制,在部分地區開展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創新試點。另外還要開展建立跨地區環保機構,按流域設置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機構的試點。環保部正在牽頭做這兩個試點的方案,目前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方案,正在積極與各部門協調,希望按程序報批之后進行試點的實施。
2.環境質量改善的拐點何時來到?
辜勝阻委員就我國綠色發展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提問:
人民群眾過去是“盼溫飽”,現在是“盼環保”,過去是“求生存”,現在是“求生態”。我對發改委的提問是,我國綠色發展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如何?環境治理的拐點需要多少年?
發改委主任徐紹史——
在編制“十三五”規劃時對環境拐點問題請部分專家和機構做過研究,就我們國家的排放要到2030年達到峰值。我們在去年年底巴黎氣候變化會議上已經提交了中國的議定書,綠色發展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永遠在路上。
下一步將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動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合作,使社會資本大量進入到環境建設的領域,還要實施綠色論證和政府綠色采購制度,進一步釋放市場活力,推動整個環保產業的發展。
財政部副部長劉昆就構建綠色稅收體系問題作了補充發言——
按照綠色發展理念,國家在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新能源開發利用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稅收政策,一方面發揮稅收政策對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正向激勵作用,另一個方面發揮稅收政策對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的約束作用。
下一步財政部還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落實好現有的促進綠色發展的財稅和金融措施,深入推進消費稅、資源稅改革,加快出臺環境保護稅法的有關措施,優化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構建有利于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綠色政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