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5年底,中國大陸地區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1個,日產水規模突破100萬噸,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為20萬噸/日。這是國家海洋局就全國海水利用情況召開新聞發布會。
國家海洋局科技司司長雷波介紹,截至2015年底,全國海水淡化工程在沿海9個省市有分布,主要是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沿海城市和海島。其中,北方以大規模的工業用海水淡化工程為主,主要集中在天津、河北、山東等地的電力、鋼鐵等高耗水行業;而南方以民用海島海水淡化工程居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海南等地,以百噸級和千噸級工程為主。
海水淡化后可以喝嗎?味道怎么樣?國家海洋局科技司副司長辛紅梅說,海水經淡化處理后,味道和普通飲用水一樣,并且由于其中的鈣、鎂離子含量少,水的硬度較低,更純凈。近海污染是否會影響到淡化海水的水質?辛紅梅表示,在取水時,會選擇水質好的區域取水,在淡化的同時,也會對海水進行凈化,使其達到飲用標準。
無處安放的產能
然而,時冷時熱,冷多熱少,仍是當前我國海水淡化步履蹣跚的真實處境。
“盡管這幾年國內海水淡化喊得很響,但尚未真正迎來發展的春天。”天津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研究所海水淡化研究室副主任趙河立評價。一個佐證就是大量海水淡化裝置長期閑置。“我們的一期海水淡化項目已建成,產能為20萬噸/日,而實際產水量不足7萬噸/日,產能利用率不到35%。”天津北疆電廠海水淡化辦公室主任李虎介紹說。
在國內一些海水淡化裝置躺著睡覺之時,外資則摩拳擦掌開始搶分蛋糕。據脫鹽協會(IDA)統計,截至2014年9月,淡化工程規模已達8528萬噸,近10年來年均增長率保持在8%以上。其中,海水淡化的60%用于市政用水,解決了2億多人的用水問題;26%的淡化水用于工業,其余為灌溉、旅游、軍事用水等。
除地區中東外,美國、西班牙、法國、以色列、澳大利亞、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在大規模發展和應用海水淡化技術。阿爾及利亞、印度等亦不甘示弱。其他國家的此番作為與愈發嚴峻的水資源形勢不無關系。“由于城鎮化、人口增長和糧食生產、能源與工業用水需求增加,地球未來15年將面臨40%的水資源短缺。”聯合國前不久提醒說。
我國不“渴”?答案是更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北方地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99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值的八分之一。其中,北京、河北、山東的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在300立方米左右。天津的人均水資源量少的只有160立方米,是世界缺水警戒線的六分之一,屬于極度缺水地區。
破局的“鑰匙”
在這種困境之下,主要有兩種思路可讓這一門生意擺脫成本束縛。一個是增加收益:要么提高水價,要么政府給予補貼。但提高水價,會讓本來就已經營艱難的工業企業負擔增加,很難實現,民用水價上漲更是阻力重重;而政府補貼的舉措,不是不行,但綜觀各行各業,依賴政府補貼卻能發展好的重資產(意味著高風險)行業簡直鳳毛麟角。因此,希望就落在了另一條路上:進一步降低成本。
和成本的戰爭似乎是海水淡化行業的宿命。但事實上,海水淡化的成本并非沒有壓縮的空間,其中關鍵在于,提高核心設備的技術水平和國產化率,以及提升項目運營的能力。在這兩點上,我們總算可以對海水淡化行業的未來感到樂觀:收購,尤其是海外收購成為了國內相關企業實現破局的關鍵鑰匙。
技術及資源的重構與整合往往是一個行業進步的動力,前面提到的這類對專業型公司標的收購和投資,毫無疑問將促進先進技術間的整合,從而推動行業水平的提升。對于設備公司,海外先進技術的吸收和本土化將促進國產產品的更新迭代和國產化率提升;對于工程企業,海外標的的項目經驗無疑有助于提升其系統集成能力和工程實力;對于海水淡化項目運營商,憑借更多國產化的設備和從先進項目學來的管理運營經驗以及專業管理方法,海水淡化項目的噸水成本壓縮潛力將進一步被挖掘出來。
在種種促進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如果國內海水淡化項目成本下降至4元以下,并配合一些當地政府的稅收優惠或者電費減免,一大批海濱城市的收益臨界點將被突破,不少城市的海水淡化項目都將具有盈利空間,屆時海水淡化將正式告別發展的慢車道。這一行業的未來正在于此,而這也正是越來越多已經逐漸掌握收購戰術的環保企業,紛紛開始關注這一行業的主要原因。
多方聯動做大做強化產業
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總工程師阮國嶺指出,針對上述問題和挑戰,要做大做強海水淡化產業需從多方面著力。首先,做強海水淡化產業需要社會各界的聯動;其次,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是當務之急;第三,做大海水淡化產業需要行業的自覺和自律;第四,還要注意平臺建設,加強孵化和集聚效應。
“海水淡化的本質是以能源換水源,然而海水淡化產業是能耗密集型產業,利用傳統能源淡化海水出現了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問題。近年來,風電、太陽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因其可再生性、無污染等特點,受到世界各國研究機構的重視,新能源海水淡化也逐漸走進了人們的生活,特別是多能互補的海水淡化技術,可以解決依靠單一資源所造成的能源供給不足的問題,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和經濟性。”阮國嶺介紹說,低碳化是海水淡化未來發展趨勢,必須大力發展新能源海水淡化工程。
談及如何做大做強我國海水淡化產業,長期從事海水淡化技術研究的高從堦院士也有著自己的思考。他認為,應該加強基礎研究,要大力支持相關基金和基礎研究項目;加強工程示范,建立示范平臺,驗證技術,加強成果轉化;加快產業融合,加大協同創新步伐,創新商業模式,促進產業融合,完善產業鏈條;注重輻射推廣,關注海水與廢水兩個市場,強化淡化技術在增水和治污上的輻射和推廣,提高用水安全。
此外,高從堦特別強調要形成海水淡化產業支撐體系,為此要加大對海水淡化的支撐力度;各級財政要對原創技術的海水淡化材料、設備生產項目給予資金支持;鼓勵國內項目使用國產材料、設備,鼓勵企業出口海水淡化材料、設備,承建國外項目;鼓勵海水淡化產水進入市政管網,并給予必要補貼;在滿足環保要求的前提下,對海水淡化工程的建設給予支持,鼓勵濃海水綜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