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日益風靡 電子垃圾都去哪兒了?
隨著電子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電子產品更新換代的周期不斷縮短,廢舊電子產品的數量與日俱增,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尤其是隨著智能手機日益風靡,越來越多的工作、生活內容被塞到這塊屏幕中,手機已然成為同糧食、水、空氣同等重要的生存元素,社會公眾理應更多元化、立體化地關注手電子科技產業,畢竟,他們正深刻影響著人類社會的進程,稍有不慎就容易引發大問題,媒體、公眾不應該僅關注新款的終端,還要去品一品產業鏈的辛酸,以及關注一下廢舊電子垃圾都去哪兒了。
早些時候,有相關數據顯示,德國每年產生的電子垃圾達180萬噸、法國150萬噸,整個歐洲約600萬噸,而美國更是產生電子垃圾的翹楚,僅淘汰的電腦就有6億部,而且這應該是個實時更新的數據,每個2個小時估計就會有重大變化。
根據聯合國“解決電子垃圾問題”倡議機構預測,到2017年電子垃圾的數量將增長33%,超過6000萬噸。這將提高鉛、汞、鎘等重金屬有毒材料進入土壤和水源的風險,對環境和人類健康形成嚴重危害。
國外經驗證明,電子垃圾中的稀貴金屬具有稀有、難提煉和高價值特性,因此回收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并通過再生途徑獲得資源,不僅能節能,回收成本還將大大低于直接從礦石、原材料等冶煉加工獲取資源的方式。
丹麥技術大學的研究結果顯示:1t隨意收集的電子板卡中含有大約272.4kg塑料、129.8kg銅、0.45kg黃金、40.9kg鐵、29.5kg鉛、20kg鎳和10kg銻,如果能回收利用,僅這0.45kg黃金就價值6000美元。因此,電子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具有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研究電子垃圾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置技術,已成為全世界共同的課題。目前,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在電子垃圾處理方面回收效率高且產生污染少,處于地位。
長期以來我國對電子廢棄物處理的主要渠道是:舊貨回收——低層次用戶使用—拆解零件(或改換用途)——遺棄。這種運行模式不僅影響著我國電子工業的正常發展,而且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嚴重危害著人類的身體健康。
近幾年來,隨著電子廢棄物的急劇增加,我國對電子廢棄物資源化的認識也在逐步提高,但我國在此領域起步較晚,還沒有形成成熟的技術,現在不少專家學者已經著手這方面的技術研究和公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另外,我國還應在電子廢棄物的處理利用過程中充分運用管理手段,包括法律和經濟兩大杠桿、政府計劃、民間組織活動推動等措施來促使電子廢棄物的資源化回收利用。
貫徹電子垃圾“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在生產企業與公眾之間大力推行綠色環保理念,健全引導企業綠色生產的激勵機制,可以有效地達到廢物循環利用的目的,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夯實民眾參與環保的社會基礎,形成民眾與綠色生產之間的良性互動。
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肯定會遭遇一個回歸期,大家追求的不再是炫酷的手機或者其他什么電子產品,而是新鮮的空氣、純凈的水、安全的食物等等。希望政策、企業、消費者都能從現在開始關注電子垃圾問題,把環保看作是同“掙錢”同等重要的事情,漸漸摒棄一些污染環境的科技和商業模式,尊重電子垃圾,善待人類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