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首屆理事會年會在北京舉行。距離開業已有半年時間,在此次年會上亞投行交出了自己的首份“成績單”。
亞投行行長金立群在年會開幕式上宣布,董事會已經通過批準了該行首批四個項目總計5.09億美元的貸款,涉及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能源、交通和城市發展等領域。“亞投行的貸款投放將彌補這些地區關鍵基礎設施的融資缺口,加強區域間的互聯互通。”金立群表示,2016年度貸款目標在5億到12億美元之間。
談及未來,金立群坦言,亞投行將尤其關注重大跨邊界的基建項目,優先關注“綠色”基建投資,諸如提高能源效率、可再生、清潔交通,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項目,“還將積極調動私人資本參與基建項目,來減輕主權國家投資基建的資金壓力。”
此外,年會上還出現了24個已經提出加入申請的新意向成員國代表。同時,目前香港已經提出申請加入亞投行。對此,金立群進一步表示,香港已經提出申請加入亞投行,由于香港是亞洲開發銀行成員,亞投行也對香港開放,“我相信,很快香港就會成為亞投行的正式成員。”此外,拉美目前只有巴西一個成員,相信很快會有更多成員加入。
首批項目總投資5億美元
這次年會上的焦點之一是首批4個貸款項目正式獲批。亞投行行長金立群當日宣布,亞投行已批準為4個項目提供總額5.09億美元的貸款。
其中大的一筆貸款總額達2.165億美元,亞投行與世界銀行共同投給印度尼西亞貧民窟改造項目。據世界銀行統計,目前印尼有超過1000萬貧困人口生活在城市貧民窟之中,而貧民窟的道路、衛生、供水排水等都需要大筆資金改造。來自媒體的報道消息稱,此筆投資主要用于印尼中部和東部154個城市的貧民窟改造,將使居住其中的970萬人受益。
巴基斯坦政府也獲得了亞投行與亞開行1億美元的共同貸款。事實上,巴基斯坦獲得的貸款將用于修建位于巴東部旁遮普省的M4高速公路紹爾果德至哈內瓦爾段,該段全長64公里。該項目是連接巴國南部港口城市卡拉奇與該國內陸中心城市,并經由阿富汗終同中亞國家實現互聯互通的一部分。項目建成后,能夠縮短卡拉奇與巴國西北部城市白沙瓦之間的行車時間,加強巴國與中亞各國的聯系。
此外,亞投行還與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向塔吉克斯坦公路項目合作貸款2750萬美元,并獨自向孟加拉國電力配送項目提供1.65億美元貸款。
復旦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宋國友指出,首批4個項目中有3個都是同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等聯合融資,亞投行用實際行動表明亞投行投資的開放性和包容度。日本媒體則認為,亞投行當下打算同亞洲開發銀行等聯合融資來積累經驗,之后將逐漸擴大獨自融資來提高自主性。
新能源項目為投資焦點之一
基于此,市場普遍預計,2010-2020年期間,亞洲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年平均投資在7000億美元以上,而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現有多邊開發銀行在亞洲基礎設施領域的年度投資規模僅約為100-200億美元。在這種情況下,通過設立亞投行,動員更多資金,支持域內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將為亞洲經濟增長注入長久動力。
據了解,亞投行初期的投資重點領域包括能源與電力、交通和電信、農村和農業基礎設施、供水與污水處理、環境保護、城市發展以及物流等,其中以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必將成為焦點之一。此前券商研報指出,節能減排壓力下新能源對傳統化石能源的替代會進步一步提速,參照歐美市場,中國新能源行業將長期受益。業內人士表示,亞投行將光伏產業納入投資范疇,對于整個行業的轉型升級將會產生巨大推動力。
據悉,德國是亞投行域外創始成員國中大的出資國。有報道稱,德國計劃在2016年至2019年向亞投行提供約9億美元資金,自2016年起提供36億美元擔保。德國政府希望通過多邊金融機構支持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而其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確保這些建設項目符合有關環境保護和社會福利的高標準。
此外,據有關報道稱,亞投行總部大樓都是采取綠色設計的,綠色環保要從每個員工做起。
當前,環保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各界人士紛紛看好環保行業前景。而資金問題一直是限制環保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亞投行的成立,如果能使大量的資金投入到環保領域,無疑將會對行業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海外共贏發展可期
而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亞投行首批項目受矚目的一大原因,是其示范效應,中國和亞洲更廣泛的合作機遇將展現在各方面前。在經濟增長面對“新平庸”之際,如何積極聯動跨國投資、推進項目對接,是解決增長困境的關鍵。亞投行此刻正是適時出現的有益平臺,為各方未來投資共贏創造了條件。
東南亞多數國家表示,“一帶一路”和亞投行就是亞洲國家加強合作的優選載體。通過在基礎設施、工業設備等領域開展產能合作,將讓亞洲各國合作共贏,共享融合發展的紅利。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劉英撰文表示,亞投行將為亞洲的基礎設施投資缺口提供資金。
同樣的觀點來自經濟學家林毅夫。他表示,美國、歐元區、日本等發達經濟體正陷入增長“新平庸”的狀況,就業市場待改善,由于它們占據經濟的比重超過50%,其疲弱也會令發展中國家承受低增長風險。當前需要新的想法來引導經濟增長。
林毅夫進而指出,發達國家在金融危機期間創造了大量流動性,可以有條件地向海外實體項目投放,“將流動性化為切實的創造就業和經濟增長”。利用這些投資,發展中國家可以推動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全面競爭力。另外,投資便利化還能促進擁有外匯儲備的發展中國家分散海外投資,對發達國家產業也是利好。
(參考資料:每日經濟新聞、環球時報、點綠科技、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