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重金屬治理任重道遠 地方探索成績初現
我國重金屬污染防治面臨長期性和艱巨性,大幅度降低重金屬排放量仍是首要任務。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重金屬污染控制途徑顯得尤為重要:
一是完成我國技術管理機制的頂層設計,細化現有相關法律。二是設計相對完整的制度鏈條,建立佳可行技術(或同類技術文件)落地的制度。三是建立專業化的技術文件制定系統,包括機構、人員和標準化評估方法等。四是引導形成環境技術管理的外部監督環境,強化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
5月31日,《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對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土壤污染防治作出全面戰略部署,并對重金屬污染防治提出要求,強調要加強涉重金屬行業污染防控,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完善重金屬相關行業準入條件,禁止新建落后產能或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建設項目。
6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實施評估報告》,其中“環境權利”部分明確指出:重金屬污染得到有效治理。2010-2015年,中央財政撥付172億元資金支持重金屬污染治理。2014年,全國鉛、汞、鎘、鉻和類金屬砷五種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比2007年下降20%,重金屬污染事件自2010-2011年的平均每年10余起下降到2012-2015年的平均每年不到3起。
“要將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問題與水污染、大氣霧霾等列為同等重要的問題擺到各級政府議事日程上來。”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趙其國院士認為,要根治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關鍵的還是要在國家層面引起足夠重視,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健全區域土壤質量標準,創新土壤環境科技,服務土壤環境監管,確保土壤環境安全與群眾健康。同時,通過實施保護土壤資源、加強耕地建設、保護生態安全、制定科技戰略、健全完善法制、突出區域特點等六大戰略任務,構建我國土壤安全工程。
其實,近些年來,我國不少地區在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方面經過多方的探索,已經取得不小的成績。
廣西:重金屬污染防治初顯成效
通過專項資金支持,廣西實施了防治重金屬污染的飲用水源保護、應急處置工程建設、資源化回收利用等民生應急保障、歷史類重金屬污染防治項目。
其中治理重金屬污染河道長度總和超過36千米,清理河道淤泥及兩岸范圍內含重金屬尾礦砂、廢砂石等共計249萬立方米,完成19項歷史礦山治理和污染場地修復項目;安全處置重金屬工業廢渣28.06萬噸,安全填埋和處置受污染土壤2.8萬立方米,治理重金屬和酸性土壤9.2萬立方米,平整及填埋場地植被恢復面積近1.8萬平方米;累計可減少環境風險點53處。
貴州:5年投資6億治理重金屬污染
過去5年,貴州省全部完成《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綜合治理規劃》確定的63個重點項目,共計投入近6億元資金開展重金屬污染治理,治理重金屬廢渣579萬噸,治理受污染土地1810畝。
由貴州省環保廳編制的《貴州鉛鋅礦采冶廢渣污染場地原位(綜合治理)修復工程指南(試行)》,在全國提出鉛鋅礦采冶廢渣污染場地以原位修復為主的綜合治理原理、基本治理路徑、技術組合和相關工程技術指標,截至目前,已實施了19個鉛鋅廢渣原位修復項目,治理面積490畝,重金屬減排效率達70%以上。
同時,貴州省還開展了錳渣無害化處理示范工程,完成廢汞觸媒回收企業清潔生產示范工程技術研究,建成套低溫熱解含汞土壤設備。2015年,貴州省完成了17個重金屬污染防治及歷史污染治理項目。
湖南:重金屬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標準
從5月29日開始,湖南省的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將執行新的修復標準。近日從湖南省環保廳獲悉,省環保廳和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已經聯合發布了湖南省地方標準《重金屬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標準(DB43/T1125-2016),標準的發布將填補湖南省在執行重金屬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時的標準空白。
據了解,這一標準由湖南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起草,規定了湖南省重金屬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指標、限值和監測方法,適用于湖南省重金屬污染場地土壤修復工程效果評價、驗收。其中,重金屬污染場地土壤修復pH值范圍為6.0~9.0,還規定了居住用地、商業用地和工業工地總鉛、總砷、總鎘、總汞等十余項污染物的重金屬污染場地土壤修復總量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