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環保對于各路資本的吸引力愈發增加,國企、民資的市場角色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
日前,環保領域專業分析機構E20環境平臺發布分析報告指出,近期市場再現國企入股大型環保企業案例,且近年來此類情況發生的頻率逐漸加快,意味著環保產業“國進民退”風潮再起。業內認為,PPP的全面啟動對民企融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資金雄厚且技術的國企注資,將給民營環保企業帶去相當的競爭優勢。
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東江環保進行股權重組,公司實際控制人將6.98%的股份協議轉讓給了廣東省的國資企業,被業界稱為正式戴上了“紅領巾”。然而,其實這一股權收購案并非個例,2015年業界的環保企業桑德、碧水源也分別接受了非常“可觀”規模的國資入股。
實際上,對于國資接連入股民企的行業影響,業內看法并不一致。有分析認為,這反映出了民企沒落的態勢,也佐證了“民企拼不過國企”的現實;也有人直言這是技術型企業接通資本及市場資源的一步好棋,是企業打通產業鏈、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民營環保企業已廣泛認可國資入股帶來的優勢,但仍有業內人士擔心,一旦接受國企大筆投資乃至控股,民企原有的創新活力及針對市場變化快速調整的應變能力將受到侵蝕。
并購潮起熱度不減
據公開資料,2014年以來,A股環保行業并購顯著增多,環保行業上市公司的并購數量達160起,總金額396億元,平均每筆并購金額為2.5億元。業內人士指出,環保公司憑借其資金與平臺優勢,采取橫向并購擴大產業規模,或縱向拓展延伸產業鏈,以實現業績估值的“齊升”。
而對于被并購方而言,融資是這類環保公司的普遍訴求,尋求被并購或IPO是其終選擇。對于環保公司而言,只在某一領域深耕,空間有限,很難做大做強,通過同業并購實現主業壯大或區域擴張、拓展產業鏈打造綜合環保服務商是環保類上市公司發展的一大特點。誠如瀚藍環境收購冠創中國,走出南海,實現跨區域的拓展;中原環保收購五龍口污水處理廠迅速擴大污水處理規模;東江環保收購如東大恒和珠海永興盛,夯實危廢處理主業等。
同時,相近環保產業細分領域間的拓展,實現產業鏈條延伸也是2015年環保產業并購的一個特點。比如桑德環境收購河南恒昌,進入再生資源貴金屬回收領域;聚光科技先后收購鑫佰利、三峽環保,從監測行業拓展到環境治理行業;天壕節能收購北京華盛拓展天然氣業務;易世達收購神光格爾木拓展光伏業務等。
值得一提的是,環保并購基金的加速設立,使得該行業的并購更為。據統計,2015年以來,環保行業上市公司與各類投資公司紛紛成立產業并購基金,總規模達200多億元,投資領域涉及固廢、水處理、大氣治理等多個領域。廣發證券分析指出,企業融資能力直接關系到其后續拿單能力,目前披露預案尚未完成的融資規模達220億元,再融資進程值得關注。
“民進國退”漸生
而在2015年,環保跨界并購仍是一個持續的熱點。江蘇宜興環科園管委會主任朱旭峰表示,環保產業又迎來一個新的現象:大量以資本為主的外行進入環保,讓中小型環保企業面臨很大的挑戰。
民營企業單憑自身很難取得業務、取得市場,為此不得不采用別的“捷徑”。據朱旭峰介紹:“有一家民營企業,在內蒙古有幾項業務,他提出要和我們合作,送10%股份,希望借此贏得一種身份。”在轉型壓力下,近年來具有資本優勢的國有大型企業紛紛轉投環保,跨界并購市場可謂風生水起,包括葛洲壩集團、中國石化、中信集團、中國中車、中國中鐵等大型國有企業都已紛紛布局環保市場。這對仍以中小型環保企業為主的環保市場將帶來何種影響呢?
一些業內專家認為,國有企業具有雄厚的資本,它們進入會給環保行業注入大量資金,但也會給環保企業帶來沖擊。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媒體采訪時曾表示,長遠來看,這些大企業進來后將加劇整個行業的競爭和整合,加速企業集中度的提高,如果一些小企業本身沒有差異化的競爭優勢,缺乏某個方面的核心競爭力,只是同質化的競爭,小企業的困境就很難改變。
在此背景下,中小型環保企業該如何“突圍”?首先是構建現代企業,其次要有核心技術。朱旭峰認為,除了加強企業自身“內功”的修煉,企業在市場上的打法也要改變。
“小而美”如何找出路
除了重資產集團和進軍環保領域的大型央企,一些具備核心技術的小型環保企業一直被形容為“小而美”,在不少這類企業被重資產集團收購后,他們的發展也是業內關注的重點。
在不少人眼里,小型企業尋找行業“大佬”合作是發展路徑之一。開創環保董事長包進鋒坦言,作為規模較小的企業,要找“大魚”尋求合作。他將目光鎖定在“大”的幾家企業上,找到了北控水務、首創股份。“想成為小的企業,一定要跟強的人打交道,你才可能變成一個小強人。”
現在看來,這些“大魚”的食量確實不小。據E20研究院預測,近5年內,重資產集團已運營的污水處理廠的藥劑和維護維修的采購金額約350億元;假設重資產集團5年內新增項目恒定,工程采購和設備采購額將達到1250億元。“預估5年內,重資產集團采購市場總空間將達1700億元。這確實給中小環保技術和設備企業創造了生態組合的機會。此外重資產集團直接面臨強烈的市場競爭,與技術性公司的合作,也是其提高獲取新渡口能力的重要基石。”薛濤說。
除了與重資產集團尋求合作,小型環保企業也不忘修煉“內功”。“其實創新是需要能力的,并不是說所有的人都有創新的能力。每一次創新都意味著一次顛覆,需要人力、資本等方面非常大的投入?,F在,我們要做減法,在細化的市場找到自己的路徑。”業界資深人士如是說道。
?。▍⒖假Y料:中國證券報、北京商報、每日經濟新聞、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