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水資源干涸,一邊是城市內澇。熱島效應、水資源干涸、城市內澇、水體污染,都是現代特大城市的通病。破解城市病,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加強規劃引導,統籌有序治理,系統建設海綿城市。
所謂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建設海綿城市關鍵在于新老市政建設要協同發展,目前我們還在“還舊賬”。海綿城市不是盲目的工程堆砌,而是能夠大程度協同發揮作用的生態系統。
8年間360城遭遇內澇
入汛以來我國南方地區已連續出現十多次移動性強降水過程,幾乎每一次強降水,都會引發部分城市嚴重內澇,網絡“看海”段子不斷。
6月1日凌晨,湖北省武漢市遭遇今年強暴雨,導致武漢城區數十處地段出現內澇,重要交通道路被阻造成擁堵。在遭受大降雨的洪山區華中農業大學和光谷三環線附近,汽車變“潛艇”。網絡上,“兒童節竟然在武漢實現了看‘海’的愿望”成為網民調侃話題。
僅僅一夜,2日清晨起床的南昌市民發現,他們竟也可以站在窗前看“海”。1日下午至2日上午,南昌市區出現特大暴雨,城區嚴重內澇,多地不同程度受災。
6月3日,南昌等地降雨模式持續,當日4時30分,江西省氣象臺發布暴雨黃色預警信號:預計未來6小時內,南昌有大到暴雨,部分地區雨量可達50毫米至70毫米,并伴有雷電。
近幾年,天氣常態化背景下,“大水淹城”事件并不鮮見。據住建部資料顯示,2007年至2015年,全國超過360個城市遭遇內澇,其中六分之一單次內澇淹水時間超過12小時,淹水深度超過半米。南京、武漢、廣州等城市都曾多次出現嚴重的城市內澇,造成嚴重災害。
城市水務呼喚海綿體
正如網民戲言,一些城市由此開啟了“看海模式”。
曾在講話中強調:“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之后,不少地方積極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武漢等地的情況來看,我國海綿城市建設,還需要極大的努力與智慧。
海綿城市首先要自然存積。江、河、湖、池塘、濕地、灘涂等,具有自然調節水量的作用。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凈化、回用,通過管網積存,從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準,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但是,長期以來,破壞自然、竭澤而漁的行為沒有得到根本遏制。有的城市大肆開發圍墾沿海灘涂,使抗潮汛能力大為降低。有的城市治理黑臭河道不是從根本上消除污染源,而是一埋了之。有的城市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排水,往往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從根本上提高城市來水自然存積能力,需要加強對城市坑塘、河湖、濕地等水體的保護與生態修復,輔以一定的排水水利設施。
海綿城市其次要自然滲透。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等,既是城市的綠肺,也是城市的綠腎。但是,有些城市,熱衷于修廣場、修大路,使地面硬化。不接地氣的后果是小雨小澇,大雨大澇。建設海綿城市要推進公園綠地建設和自然生態修復。推廣海綿型公園和綠地,消納自身雨水,并為蓄滯周邊區域雨水提供空間。加強對城市坑塘、河湖、濕地等水體的保護與生態修復。一些城市在棚戶區和舊區改造中,應該不要再造樓,而是地面造綠地公園,地下造綠色水庫,接蓄來水,循環利用。
防止新一輪“破壞性建設”
但是在實際情況中,我國目前進行的相關實踐則主要圍繞代表西方國家先進的生態雨洪管理技術展開,聚焦于城市內部排水系統和對雨水的利用、管理,依舊未能擺脫對現有治水途徑中“工程性措施”的依賴。
誠如為了將洪水、雨水快速排掉,所以裁彎取直被認為是科學的,所以河床上的樹木和灌草必須清除以減少水流阻力也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殊不知,這種以“快”為標準的水利工程將洪水的破壞力加強、加速,將上游的災害轉嫁給下游。
再比如,千百年來滋養中國農業文明的民間水利遺產如陂塘和水堰等,在當代卻遭到強勢的國家水利工程的摧毀,而代之以集中式大工程,如大壩蓄水、跨流域調水、大江大河的防洪大堤、城市的集中排澇管道等,失敗的案例多而又多。
正是缺乏對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深刻理解,大規模、一哄而起的“海綿城市”建設很可能淪為職能部門的權力尋租機會、地方政府新的GDP增長點、各類工程公司謀取暴利的借口,甚或將會開啟新一輪諸如河道整治、挖湖堆山之類的“破壞性建設”。這是當前海綿城市建設需要警惕的地方。
老子言:“道恒無為,而無不為”,這正是“海綿”哲學的精髓:將有化為無,將大化為小,將排他化為包容,將集中化為分散,將快化為慢,將剛硬化為柔和。讓我們秉持這樣的理念,避免粗暴的河道渠化、硬化和水壩工程,建立以蓄水、滯洪和水資源綜合利用為核心的生態治水理念,在國土、區域和城鄉各個尺度上建立“海綿”系統,真正讓我們的城市實現宜居、和諧、與水為友。
(本文綜合經濟日報、揚州晚報、21世紀經濟報道、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