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環保部對外發布《2015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15年全國城市空氣質量總體趨好,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比2014年下降14.1%。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中,有73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占21.6%;265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超標,占78.4%。
全國423條主要河流、62座重點湖泊(水庫)的967個國控地表水監測斷面(點位)開展了水質監測。以地下水含水系統為單元,以潛水為主的淺層地下水和以承壓水為主的中深層地下水為監測對象的5118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中,水質為優良級的監測點比例為9.1%,良好級的監測點比例為25.0%,較好級的監測點比例為4.6%,較差級的監測點比例為42.5%,極差級的監測點比例為18.8%。338個地級以上城市開展了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取水總量為355.43億噸,達標取水量為345.06億噸,占97.1%。
2016年1月份,環保部表示正在編制《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實施情況評估考核辦法和實施細則,預計2016年出臺。據悉,實施細則將通過在污水處理、工業廢水、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等多方面進行強力監管。
水資源稅助力地下水治理
基于此,未來問責制將進一步細化落實,環保部將和各省市簽訂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地方若治理不力將面臨強力問責。據公開資料,目前包括山東、安徽等省份在內,已經有近30個省(區、市)公布了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而面對我國水資源嚴重缺乏和嚴重污染的現狀,將水資源全面納入資源稅征收范圍已勢在必行。
據了解,河北省開征水資源稅試點工作,將采取水資源費改稅方式,把地表水和地下水納入征稅范圍,對一般性取用水按實際取用水量計征,設置低稅額標準,地表水平均不低于每立方米0.4元,地下水平均不低于每立方米1.5元,具體取用水分類及適用稅額標準由河北省政府提出建議,報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確定核準。
據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先選擇河北全省試點,再擇機在全國實施的水資源稅征繳,等于拿“水稅”作為河北產業升級的撬杠使。此外,河北省以及華北平原一些地方已成為因地下水超采而形成的“漏斗區”,地下水使用征繳稅收更高,有利于減少華北平原工農業用水對地下水的依賴。如果征繳額度每兩年上調一次,假以時日,不但能對河北工業經濟轉型升級起到倒逼作用,而且有望對整個華北平原建立節水型農業起到倒逼作用。
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張廣通認為,水資源稅試點需協調好資源稅與環境保護稅等稅種的關系,不能讓水資源稅再承擔環境保護稅的功能。水資源稅試點不是簡單的“費改稅”,而是稅、費兩條路規范收取,保持總體負擔合理。
監測2017年全面建成
項目實施年,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國土資源部分)僅完成了總任務量的約3%。“國家財政總支持資金為22億,其中國土資源部約11.2億,分三年撥付。預計今年(2016年)撥付7.5億。”前述國土資源系統人士透露。
水利部網站近期亦貼出了大量地下水監測工程建設的招標信息。新的是4月18日《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水利部分)內蒙古自治區監測井建設工程第2—6標段招標公告》。根據該公告段“資金來源”部分所載:“本項目資金來源于中央預算內投資,資金已落實。”“今年地下水監測工程建設會在全國其他省份全面展開,計劃建設7251個,是攻堅的一年。”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提供了如上數據。
另據上述地下水監測專家介紹:目前主要針對的是地下水監測項目,接下來還要推進三級建設——、省級、地市級。按照預想,未來所有的監測井都會以大數據的形式匯總到新建的監測大樓,共同運行和處理。“如果這項地下水監測工程確實能夠全面開展下去,那與原有的監測相比,簡直會是鳥槍換炮了。”
按照新計劃,地下水監測工程建設將于2017年底全面完成。“地下水監測方面,至少是水利部、國土資源部、環保部‘三龍治水’。希望未來水利和國土資源部門之間可以實現信息、技術的溝通與共享,所有參與部門都可以統一工作,而非現在每個部門各自出報告。這樣效率會提高很多,也會避免資源浪費。”資深業界人士蔡五田提出上述希望。
據袁道先院士介紹,目前《地下水管理條例(討論稿)》正在征求專家意見。袁道先拿到討論稿,其中部分就明確了各部門的職責,或將以國家法規的形式確定下來。
地下水追問還應繼續
事實上,淺層地下水的監測數據堪憂著實令人不安,淺層地下水是否會污染深層地下水等關于地下水水質的追問還應繼續。對控制新污染源的產生、非法排污企業的責任追究、水污染環境的監測、水質監測結果動態和透明發布等,還需各方付出艱苦努力。為此,各級政府必須拿出硬措施,以看得見的成效回應群眾關切。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一種公共產品,地下水質量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盡管水利部給大家補了一顆“定心丸”,但北方平原地區地域廣闊,涉及人口眾多,淺層地下水的監測數據堪憂著實令人不安,淺層地下水是否會污染深層地下水等關于地下水水質的追問還應繼續。
一般來說,城市內多采用深層地下水作為飲用水源。不過,很多農村地區的居民還在飲用淺層地下水,水源污染將給他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截至目前,農業已超過工業成為我國大的面源污染產業。在一些硬件設施還不錯的鄉村,垃圾處理措施卻并不到位,曾經“有魚有蝦的小河”變成了一潭臭水。由于不少小工廠就建在城鄉接合部或是農村周圍,加上農村對工廠排污的環保監測與執法力度不如城市,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凸顯。
此外,水利部向社會公布地下水監測信息,主要目的是讓公眾了解地下水現狀,重視地下水保護。監督始于公開,這種信息公開有助于公眾強化水源地保護,配合有關部門加強地下水保護與水污染治理,逐步改善地下水水質狀況。盡管深層地下水飲用水源總體良好,但對地下水污染的治理還要引發更多關注。對控制新污染源的產生、非法排污企業的責任追究、水污染環境的監測、水質監測結果動態和透明發布等,還需各方付出艱苦努力。
(本文綜合經濟參考報、中國城市報、南方周末、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