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工作從90年代開始,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湖體水質由重度富營養轉變為中度富營養,基本達到滇池“十二五”規劃水質目標。與此同時,迅速擴張的城市讓滇池成為了昆明的“內湖”。如今,隨著滇池水質企穩向好,昆明的母親湖也開啟了全新的篇章——從單純的污染治理到治理與城市發展相聯系的社會管理。“量水發展”倒逼城市產業布局和規劃,已成為必然趨勢。
如何看待滇池與新昆明發展的關系呢?有環保專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指出,“新昆明”是一個“自然——社會”復合生態系統,而以滇池為主體的高原湖泊是昆明地區的基質景觀。
科學治湖 穩步提升滇池水體水質
與以往規劃目標和擬定措施相比,能體現今后五年治理工作實效的是“”,“十三五”滇池治理工作安排部署顯示出理念鮮明、目標、措施的特點。
如何把滇池治理作為昆明市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試金石”?昆明市提出,要從抓湖水污染治理問題轉變為抓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轉變,狠抓市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確保滇池水質穩步改善,環境質量大幅提升,推動滇池治理實現新的突破。
如何實現“到2020年,滇池水質主要指標達到IV類水標準”的目標?昆明市將堅持“技術上綜合、管理上嚴格、治理上廣泛”的思路,把滇池治理納入城市治理體系,綜合運用工程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自動化控制等各種技術手段,統籌抓好污水管網配套、入湖河道整治、湖濱生態系統建設等工作,切實提高滇池治理的科學化水平,穩步提升滇池水體水質。
在推進的具體措施中力求更加,誠如配管網、治河道,把徹底截污治污作為滇池治理的根本措施,確保“不讓一滴污水流入滇池”;建生態、增綠色,大限度地發揮滇池湖濱生態帶在滇池治理和市域生態環境改善方面的重要作用,守住控制入湖污染負荷的后一道防線;轉方式、調結構,堅持量水發展、以水定城,綜合考慮滇池流域環境容量和承載能力。昆明市滇池治理工作從方向、目標、路徑、支撐、進度等環節均已著手,將“十三五”目標任務分解為一步一步可以企及的臺階,勾勒出讓百姓親水近水,盡快實現滇池可以游泳的美好愿景。
實現流域水環境信息數字化
無獨有偶的是,滇池治理的另一個創新成果,是突破了滇池流域水環境多元數據采集傳輸、融合共享及動態表征技術,構建了滇池流域水環境信息系統,實現了流域水環境信息數字化,為滇池流域水環境統一監管提供信息支持。
針對滇池流域水環境信息分散、采集重復、缺乏有效的數據傳輸通道等問題,課題組通過多項技術創新,完成了滇池流域不同來源的水環境數據信息的采集,實現了流域多元環境數據可靠傳輸和異構數據庫無縫連接,以及分布異構數據源系統的流域各類多元數據采集與傳輸。
相關部門負責人指出,過去滇池水環境信息分散于多部門而形成數據孤島、缺乏統一的環境信息共享平臺,這是過去滇池環境管理中存在的又一個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昆明在整合滇池流域水環境多元數據基礎上,建立了兼顧多個部門、多個單位安全性、時效性、操作靈活性和訪問效率的異構數據交換系統,具備了環保、統計、國土等不同部門,多種類、多格式、多標準的水環境質量、水質自動監測、飲用水水源地、水污染源、藍藻監測,以及各類涉滇基礎數據的交換與共享的功能。
而針對水環境信息表征單一、不直觀、信息利用程度低等問題,課題組研究采用在傳統數據庫基礎上的融合空間信息仿真和模擬及表征技術,搭建流域水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的實時監控、入湖污染物總量動態監控、水環境質量預測預報,實現了水環境質量及污染源、水質預測預報等內容的動態展示,從而為滇池流域水環境綜合管理提供了可視化決策依據。
88個項目在路上
基于此,昆明市在滇池治理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多項措施的實施及大量的資金投入使滇池水質年年得到改善,“十三五”期間,昆明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還將穩步推進。
多年來,云南省始終把滇池治理工作列為事關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大事來抓,作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工程推進,昆明市更是把滇池治理列為全市的“頭等大事、頭號工程”。
滇池水質經過持續的、多方面的治理措施之后,已從兩年前的重度富營養轉變為中度富營養。據悉,今年一季度,滇池全湖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為輕度富營養,綜合污染指數明顯下降。據新資料顯示,“十二五”期間,滇池營養狀態指數下降了9.2%,主要污染指標氨氮下降72.8%、總磷下降56.9%、總氮下降46.8%,符合了國家環保部的考核標準。
2016年,滇池保護治理將要實施88個項目,跨年度實施62個項目,年度完成投資33億元。其中,今年昆明市將要完成滇池7個外海濕地建設項目,分別為:海埂公園提升改造、盤龍江西岸入湖口濕地、盤龍江東岸入湖口濕地(星海半島)、海東濕地三期、滇池西岸西華、觀音山南濕地、觀音山北濕地。此外,還將對35條主要入湖河道開展水質完善提升工作,特別要強化納入國考的16條河道水質達標工作。
談起生態文明和其他方面的體制改革,昆明市委改革辦副主任李正興指出,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周期性,但是有信心做好昆明的機制體制改革工作。
(本文綜合中國新聞網、云南日報、中國環境報、春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