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行業近年來又迎來了新一輪高潮。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主管部門近日相繼出臺相關政策,為PPP模式的深度和廣度應用提供了政策推動和支持空間。尤其是水務行業的PPP項目,一些企業希望通過PPP來進行資本和經營擴張,不少投資人也希望通過PPP使資本進入新的獲利空間。
城市水務行業,無疑是此輪PPP潮中的熱點,與其他公共服務行業相比,水務行業屬于典型的區域自然壟斷行業。當壟斷由市場競爭的自然結果異化為行政強制的人為結果時,則從根本上違反了關于自然壟斷的經濟學原理。
在我國城市水務行業以往某些PPP過程中,盡管在傳統的國有或行政壟斷方面有了一些改善,引進了一些社會資本或境外資本,但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在沿襲著行政決定的方式。如果我們期望通過中國城市水務行業的PPP過程產生真正有實力的自然壟斷者,首先應該使水務行業的PPP過程盡量處于市場充分競爭的范圍。
但眾多學者認為,我國水務行業PPP的市場空間十分廣闊,但社會資本不敢進入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因此,應加快探索建立和完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機制,推動PPP項目順利落地。
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說,我國人均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正常年份全國缺水量達500多億立方米,近三分之二城市不同程度缺水,但用水方式比較粗放,水浪費現象比較嚴重。
數據顯示,截止到2013年底,我國污水處理量為445億噸,供水量為641億噸。據測算,到2018年,全國污水處理量將達674億噸,供水量將攀升至724億噸,平均年增長率分別為8.7%和2.4%。財政部綜合信息平臺顯示,2016年3月末污水處理、供水、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項目總數是1372個,約占項目總數的17.77%。相比1月份,污水處理項目新增647個,污水處理新增投資額達11557億元。
“這么大的治理需求,僅靠財政的投入難以滿足需求,必須撬動社會資本,充分調動市場的積極性,實現水務領域產品服務在數量和質量上的雙提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孟春說。
與此同時,根據財政部和環保部聯合發布的《關于推進水污染防治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實施意見》,在水污染防治領域將大力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逐步將水污染防治領域全面向社會資本開放。其中,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綜合整治等為PPP推進的重點領域。
據公開資料,2015年的超億元PPP項目在水務、固廢、大氣三大領域都有分布,而且有多個水務、固廢綜合項目,水務相關的項目有136個,固廢相關的有6個,大氣相關的有2個,水務相關的超億元PPP項目占據了總數約95%的份額。
“PPP項目并非穩賺不賠的買賣,”有業內人士表示擔憂,在該人士看來,盡管有政府的參與,但項目能否順利推進仍存在諸多變數,由于當下市場環境存在缺乏契約精神、公開透明的市場化監管,以及政企權職不清等問題,如何才能讓政府和社會資本實現互動雙贏,這對政企雙方而言,都會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然而,即使作為解決之策的PPP模式,目前落地率仍然不高,改革面臨諸多挑戰,包括政府觀念轉變不夠、創新意識不足、民企參與度低及市場發揮的作用不強等。此外,融資也是一個重要挑戰。
“如果說PPP是一場球賽,上半場是通過公平的方式選擇有能力的社會資本和政府合作,下半場就是融資問題。”財政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中心副主任焦小平指出,PPP項目周期長、資金密集,目前我國存在結構性問題,有運營能力的企業沒有資本,有資本的企業沒有運營能力。另外,PPP融資還沒有轉向以項目現金流為主,傳統資產負債融資仍是主流方式。
因此,無論是政府還是水務企業都應該捋順資本、效率、責任方面的關系,既能夠通過PPP讓公眾得到良好的公共服務,又能讓資本在這一模式中發揮效用,讓企業獲得長期穩定、合理的經濟回報。“PPP項目具有投資時間長、回報穩定、反經濟周期強等特點。社會資本如果想要暴利就不要進入PPP領域,如果守法、守約經營,就會得到相對穩定的回報。”焦小平強調。
(本文綜合中國城市報、中國經濟網、中國經營報、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