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國家海洋局日前發布《關于中央財政支持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沿海城市開展藍色海灣整治,中央財政將給予獎補支持,相關資金申報工作同步啟動。
據了解,近年來,我國海洋生態環境形勢嚴峻,面臨陸源污染嚴重,近海富營養化加劇,赤潮、綠潮等海洋生態災害頻發等問題。因此《通知》要求,按照地方為主、中央引導;重點支持、帶動;綜合整治、系統推動的原則進行重點海灣綜合治理和生態島礁建設。
重點海灣綜合治理以提升海灣生態環境質量和功能為核心,提高自然岸線恢復率,改善近海海水水質,增加濱海濕地面積,實施綜合整治工程,打造“藍色海灣”。生態島礁建設以改善海島生態環境質量和功能為核心,修復受損島體,促進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提升海島綜合價值。
中央財政對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的重點城市給予補助,補助資金總額為:計劃單列市4億元,一般市、區(地市級)3億元,資金分兩年安排,第二年將根據工作考核結果撥付。中央補助資金由地市政府統籌安排,用于藍色海灣整治行動。
局部海域污染嚴峻
來自國家海洋局的公開消息稱,2015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但近岸局部海域污染嚴重,陸源入海污染居高不下,海洋環境災害仍然突出。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有86%處于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
國家海洋局近日對外發布的《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5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符合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占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4%。海水、沉積物質量總體較好,生物多樣性狀況保持穩定,海洋功能區環境滿足使用要求。赤潮災害有所減少,發現赤潮共計35次,累計面積2809平方公里,分別較上年減少21次和4481平方公里。
公報同時指出,部分近岸海域污染嚴重,環境問題依然突出。在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44個大中型海灣中,21個海灣全年四季均出現劣四類海水水質;在實施監測的河口、海灣、灘涂濕地、珊瑚礁、紅樹林和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中,處于健康、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的分別占14%、76%和10%;陸源入海排污口達標排放率仍然較低,88%的排污口鄰近海域水質不能滿足所在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要求。
據了解,2015年國家海洋局組織各級海洋部門,深入推進海洋生態環境監測,重點開展了管轄海域海水質量、沉積物質量、生物多樣性狀況趨勢監測。共布設監測站位約11000個,獲取監測數據約200萬個。
惡化根源是什么?
眾所周知,海洋資源是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障。長期以來由于片面追求經濟利益,部分海洋由于過度開發造成了資源衰退,使得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遭到破壞。我國海洋資源衰退主要表現在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空間資源方面。
據公開資料,僅在2012年我國濱海濕地面積為594萬公頃,比2000年減少近100萬公頃。與濱海濕地面積減少同樣嚴峻的是海洋空間資源開發的廣度和深度不足造成的浪費。我國海水和海洋資源開發程度和水平仍很低。
海洋生態環境惡化是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和障礙。2014年,我國全海域劣于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為15萬平方公里。海洋水體的污染破壞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使得海產品產量和質量大幅下降,直接影響海洋漁業的發展。
當前,我國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仍不足。2012年我國海洋科技進步貢獻率為58%,與發達國家70%的貢獻率相距甚遠,支撐海洋經濟發展的能力遠不能滿足需要。目前,我國海洋科技部分重點領域的創新進展仍較為緩慢,如海洋觀測設備儀器制造技術的自主創新、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技術以及海洋能源的開采技術等。
海洋產業布局缺乏系統性導致用海行業沖突加劇及海域資源利用效率較低。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不同行業用海矛盾突出。沿海地區不同行業在分配使用岸線、灘涂和淺海方面的矛盾一直存在。二是海洋資源過度開發與開發不足并存。
加大陸源污染治理
而在2016年1月以來,不僅惠州海域,廣東珠海、深圳和汕尾海域也相繼出現規模不等的赤潮。專家表示,陸源的污染隨江河入海,是造成赤潮的重要原因,有毒有害赤潮可釀成重大水產損失。
“人類活動會帶來陸源污染隨江河入海,這是造成赤潮的重要原因。”暨南大學教授呂頌輝說,渤海灣、長江口和珠江口等區域是我國赤潮多發區域,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隨江河入海,氮、磷等營養鹽類增加,造成海域富營養化,為赤潮創造了條件。
相關專家表示,應加大對入海陸源污染治理,從源頭上防范赤潮災害。來自媒體的報道消息稱,近年來廣東惠州市加強陸源污染管控,2015年投入10億多元開展清水治污工程,開展河涌污染整治、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和鎮級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工程建設。
應對赤潮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當前跨區域的赤潮規范監測和信息共享機制尚待加強。董艷紅說,此次惠州海域赤潮持續過程中,深圳和汕尾海域也都出現過赤潮,雖然水域相連,但各市相關職能部門的監測方式不統一、信息共享不太充分。
“‘各掃門前雪’的監測體制不適用于應對赤潮等海洋生態現象,以嚴格手段對赤潮進行摸底式監測和研究勢在必行。”呂頌輝說,應加強省級統籌,實現赤潮跨區域信息互通共享,協調一致應對赤潮現象。
“赤潮就像藍色大海里的‘紅燈’,警示我們應保護海洋環境,減少污染物入海排放。”業界資深人士謝學東說。
(本文綜合中國環境報、新華網、中國經濟網、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