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近日宣布,應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奧巴馬邀請,國家主席將于3月31日至4月1日出席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第四屆核安全峰會。包括中美在內的各國元首聚首華盛頓,表明各國對和平利用核資源的期待,而市場人士也表示,作為我國“走出去”的重要名片以及國家未來重點發展的清潔能源之一,我國核電產業鏈將在未來保持較高景氣度,而在短期內,受核安全峰會等事件性利好影響,A股核電相關上市公司更易受到市場青睞。
從市場表現來看,兩市66只可交易的核電概念股中,有51只實現上漲。資金流向方面,板塊內有17只個股單日實現大單資金凈流入超千萬元。
在“走出去”戰略的指引下,海外項目已成為我國核電行業新的利潤增長點,近期,我國“一帶一路”核電項目——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核電項目2號機組常規島已正式開工。事實上,當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擁有著極大的核電需求,中國核工業集團董事長孫勤表示,上現在有超過70個國家已經或正在計劃發展核電,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占40多個,正在計劃發展的有十余個國家。
對此,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表示,在“一帶一路”建設和產能合作中突出綠色低碳元素,引導海外投資更多流向低碳領域,并建議盡快啟動實施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相關項目活動,在幫助發展中國家的同時,帶動國內節能環保低碳相關產業和裝備“走出去”。
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綠色低碳是新興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新能源已經成為各國發展新興產業的普遍選擇。隨著以核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為代表的新能源技術持續突破,下一代核電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將改變整個能源體系。
作為穩定、的清潔能源,核電將成為未來新能源的重要選擇。眾多券商分析指出,2015年,全國核電發電量1689億千瓦時,同比增加30%(火電同比減少2.8%),約減少燃煤5373萬噸。2030年預計核電發電量占比將進一步提升至8%—10%,目前僅3%。這意味著核電發電量未來15年將保持快速增長。
事實上,2016年兩會上就已提出,中央預算內投資增加到5000億元,建設水電核電、特高壓輸電、智能電網等重大項目;完善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扶持政策,提高清潔能源比重。華泰證券分析師指出:“國民經濟形勢進入新常態,‘十三五’期間能源領域還將以能源供給側改革、能源結構調整為主線,看好光伏光熱發電、核電等相關企業。”
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目前國內在運的核電機組中,除秦山一期核電站之外,其余核電機組所使用的燃料組件技術,均從核電技術出口國引進。
“中國引進了核燃元件技術生產線,實現本地化制造和生產,但只能為國內的核電站提供燃料。中國出口核電技術,是無權將別國的核燃料技術一起出口的。”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指出。
目前,國內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燃料技術已經起步,但還未實現商業化應用。如同火電廠發電需要使用煤炭一樣,核電站發電使用的是核燃料。不過核燃料的生產,卻比煤炭復雜的多。整個核燃料循環體系分為前端和后端,前端包含了天然鈾的開采、鈾的純化轉化、鈾濃縮、核燃料元件制造等環節;后端主要涉及乏燃料的儲存和處理等。
吸引核電公司的還有核燃料巨大的市場空間。一個百萬千瓦級的核電機組,新投產時首爐燃料價格超過1億美元,投產之后平均每年燃料成本將達到約3000萬美元。
按照中國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目標,到2020年,中國大陸運行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已投產的核電裝機容量約2800萬千瓦。據此初略估算,到2020年,新投產首爐燃料的市場將達60億美元。另外,每年使用的核燃料規模還有112億元。如再加上海外出口的核電機組,這一金額還將大大增加。
(本文綜合證券日報、中國證券報、華西都市報、界面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