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像是瘋了,資金瘋狂地進入這個領域,地方政府也在招徠更多項目上馬。”3月24日,一位長期研究新能源汽車的行業人士分析指出。在過去一年時間中,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風起云涌般的投資熱潮幾乎每隔幾天即發生一次。“太火爆了,感覺有點不對勁。”上述行業人士有些擔憂。
這種判斷還只是停留在“感覺上”,實際上新能源汽車的投資熱潮遠遠超乎業內預計。今年三月,相關媒體梳理了從2015年1月—2016年3月初見諸于公開報道的數據,這些并不完全的統計顯示,在過去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全國各地新建的新能源整車投資項目就多達30個,投資總金額超過1000億元,而總規劃的產能超過300萬輛。
這些整車項目,除了十多家自主乘用車企發力新能源車,還有更多的商用車企、一直存在爭議的“低速電動車”、以及更多尚未取得生產資質的新能源車項目在國內各地疾速擴張。其中數量多的是各種改裝車、低速電動車項目,這些項目由于技術要求較低,成為地方政府追捧的對象。
整車項目只是狂熱的投資熱潮下的冰山一角,在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更多的投資還在持續而夸張地進行。“據我考察了解,(正規企業的)產能過剩現象并不多,但是在動力電池領域的投資過熱現象已經非常明顯。”3月22日,國家863“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監理咨詢專家組組長王秉剛透露。
據統計,僅今年前兩個月,國內動力電池已經累計有70億元的新增投資,而在去年可查的信息中,也有約超過千億元資金進駐了這一領域。僅此兩項,就已經有超過兩千億資金投入,“這種投資速度,目前不僅是傳統車企,更有大批業外資本蜂擁而入。”一位投資圈人士說。另外,海量的資金還進駐新能源車產業鏈下游的充電樁等領域。由于數量太多,目前還無法統計出具體的數字。“電池的過剩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今年3月,國內鉛蓄電池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說道。實際上,他對不斷擴大的電池行業投資感到擔憂。但過去的201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呈現爆發式增長,而持續向好的政策點燃了投資者的熱情,毫無疑問,一場的投資熱正在全國興起。
而與此同時,各地新能源汽車的產能也急劇擴增,傳統汽車項目曾經歷過大擴張的時代,至今產能過剩都是一大難題,并成為汽車業做大做強的累贅。如今在新能源汽車上,由地方政府、企業、資本三方共同構筑的新一輪投資熱,已再次引發對低質重復建設、落后產能擴張的擔憂。
停不下來的“投資沖動”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統計,2015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340471輛,銷量達331092輛,同比分別增長3.3倍和3.4倍。如此高的增長加之各企業“十三五”規劃開始制定,2015年一年中多數車企均發布了未來五至十年的新能源車發展規劃。
事實上,僅一汽、東風、長安、上汽、廣汽、北汽、奇瑞、吉利、長城幾家自主車企發布的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目標就近400萬輛,接近國家規劃的500萬輛(累計銷量)規模,其中不乏一些被業內評價為“放衛星”的例子。
比如吉利的目標是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到總銷量的90%,結合此前吉利發布的2020年實現120萬輛銷量目標,其新能源汽車銷量可達到108萬輛,這占到了國家規劃目標500萬輛的20%。而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多個場合表示,吉利汽車完成新能源汽車2020年銷量目標無壓力。
這幾家企業為完成以上目標,可統計的新能源汽車投入總資金已高達800億元左右,它們多數通過在資本市場募集資金的方式來投入,使得新能源車成為資本市場的高熱詞語。而眾所周知,調動起企業投資新能源汽車之熱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對新能源車產業鏈的補貼,而相關統計顯示2015年的補貼超過300億元。
在以上企業中,多數發展的是新能源乘用車項目,而在新能源汽車的大盤子里,商用車的項目發展更早、規模更大。宇通、中通、金龍等客車近年來公布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僅這幾家企業在新能源方面的總投資額就超過百億元。
事實上,目前資本追逐新能源汽車的范疇已經遠遠不止傳統的乘用車整車與商用車整車領域。如果說傳統車企的投資是“業內”資本,那么來自“業外”的資本則十分多樣而難以統計。在如今新能源汽車被鼓勵發展的大環境下,諸如互聯網造車、汽車相關產業鏈的企業轉投整車制造、低速電動車企等,都正在以新能源車的名義吸引著資金的關注。
截至2015年,全國各地有意建設或在建的新能源汽車項目,公開項目多達30個,其投資總額已超越1000億元。這些新能源汽車建設項目大多以“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的形式存在,另外還有不少低速電動車項目。
比如,2015年10月23日,原本專注于汽車設計領域的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成都市金堂縣投資30億元,建設一個年產10萬輛純電動與混合動力整車的新能源汽車項目;2016年1月5日,主打低速電動車的河北御捷在江蘇無錫投資30億元,建設低速電動整車、電池包及控制系統的生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