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體如何治理?污水處理新技術如何運用到治水中?日前,廣州市水務部門召開廣州市污水處理技術交流會,試圖探討一種或幾種適應不同條件的穩定、低耗、耐沖擊,同時又便于維護的污水處理技術手段來消除黑臭水體。
據了解,城市污水處理市場總量超過萬億。可以說,城市污水處理是一個極為巨大的產業,也是一個新興的爆發性的產業。伴隨國家城鎮化建設,城市污水處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而是今后持續性的任務。
據廣州市水務部門介紹,水環境治理工作將深化“開門治水、全民參與”,進一步提升治水規劃的科學性及系統性。廣州市水務局局長龔海杰表示,近年來,國家、省、市越來越重視水環境治理工作,市民群眾對水環境質量的心理預期也越來越高。他指出,“目前,廣州市河涌水質參差不齊,建成區內河涌水質狀況不容樂觀,污水治理形勢非常嚴峻、任務也非常艱巨。同時,整治后的河涌水質很不穩定,邊界條件變化經常會引起水質反彈。治水是一個長期、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想要實現水功能區水質達標,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還有專家認為黑臭水體的治理要綜合施策,打出“組合拳”。應從全流域的理念出發,摸清楚河涌流域的污染源時空分布和變化情況,統籌開展黑臭水體的治理。黑臭水體的治理牽涉眾多內容,應該建立長效的治理機制,可以和海綿城市建設有機結合,同時還應當綜合管網建設、污水處理、污泥處置等。
百億治水背后現尷尬
早在2008年12月,廣州召開全市污水治理和河涌整治動員大會,對外公布了《廣州市污水治理和河涌綜合整治工作方案》,擬投入486.15億元對全市121條河涌進行整治,確保在亞運會前全市水環境質量實現轉變。這意味著在接下來的一年半時間內廣州治水平均每天要花掉一個億。
巨資治水確實讓廣州的水環境帶來了好轉。到2009年的第四屆橫渡珠江,珠江廣州河段豐水期水質已能夠達到Ⅲ類,到了2011年之后,橫渡珠江期間已經很少會采取從佛山調水補水的臨時措施。來自廣州市水務局的公開消息稱,2015年除了對沿江重點污染源執法巡查、利用重點排污企業廢水在線監控設施、24小時實時監控企業排污情況、嚴防超標廢水直排被監控河涌和珠江等“常規動作”外,并不需要額外進行調水補水。
然而這場治水戰卻依舊備受質疑。首當其沖的便是雨污分流項目。當時認為這將是廣州治水其中一項治本之策,但事實上由于涉及老城拆遷等難題,雨污分流工程終難以為繼。當年有多少地區實施了雨污分流?如今起到了什么實際作用?就連一些治水干部也感到“迷糊”,“據我了解老城區有一些地方實施了,但由于當時部分工程比較粗糙,接錯管的情況也有不少。”有治水官員曾感慨。
更讓市民難以接受的一個現實是,投入了數百億進行整治的不少河涌如今依舊黑臭。2015年6月份,廣州市環保局公布了廣州64條河涌5月份的水質監測數據,達標率不足兩成。而廣州市民何時才能真正暢游珠江,依然是未知數。
問責不到位,河長制何去何從?
而面對廣州市河涌治理的難題,早在2015年市水務局表示,將在未來建立“河長制”考核辦法,落實各級“河長”責任。但近日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回應,按照關于撤并和規范考核檢查評比活動的相關規定,暫時不出臺河長考核辦法。
有市民提出,廣州治理河涌的問責制度不到位,治理的效果會有改善嗎?廣東省政府參事王則楚認為,治水不僅要有責任,還需要有監督,需要有考核,但這個制度是不能徹底解決問題的。他強調,治水是系統的工程,并非只是做表面功夫,這是涉及到一系列民生的大事,并非隨便把一個責任移到個體身上就能解決根本問題。
河涌整治是涉及上游,下游,各級的排污系統等問題,每一個環節都要摸查清楚,調研清楚。但河長制也是種責任制,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政府也應引以重視,但不能指望用這種制度來解決根本問題。
早前,當地媒體曾撥通廣佛跨界河流白海面涌的“河長熱線”,接線的工作人員表示,河流污染是歷史長期積累下來的問題,因此,治水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工作,而是一個系統工程,整治一年見效不大是很正常的。
有網友認為,相關政府部門應該制定相應管理制度,真正發揮其監督協調河涌治理工作的作用。此外,河長制如果真的要發揮作用的話,必須要有配套的考核和問責制度。李公明對此也強調,既然目前政府部門暫不出臺治水問責制度,那么這“河長制”考核辦法肯定也是毫無用處的。李公明認為,廣州河水治理大的難題就是公共管理層面的問題,關鍵在于政府應首先對河涌污染源等做好調研工作,并將這些細節公開給廣大市民,讓公眾明白政府投入是有道理并且有成效的。
治水存三大難點
對此,廣州市水務局明確表示,目前廣州市中心城區河涌治理存在設施滯后、跨界治污難、非法養殖風險大等情況。首先,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隨著常住人口持續增加,污水產生量日漸增長,但相應的污水處理能力和管網完善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截污標準偏低,污水收集能力明顯不足,雨天污水溢流污染較為嚴重。流域內尚有部分農村生活污水未得到有效收集處理。
結構性和格局型污染問題較為突出。廣佛跨界區域等市河涌重污染區域,尤其是白云區、花都區內仍存在勞動密集型、重污染和低端落后產業,以及大量非法經營的小作坊小工廠,結構性和格局型污染尚未有效解決,無證無照、偷排偷放行為屢禁不止。
畜禽養殖和面源污染較為嚴重。區域內部分養殖場未辦理環保手續,廢水未經有效處理直接排入魚塘或周邊水體。非法養殖場清拆后仍存在較大的反彈風險。農村垃圾收集率和處理率較低,垃圾收集、轉運、處理能力相對不足,大量垃圾被拋棄到河涌,直接污染水體水質。
市政協委員韓志鵬對此指出,廣州市水務局在廣州的河涌治理上,可以算得上“下了大功夫”。然而諸多治水難點并非短期可以解決,加之水務局對外甚少發布治水信息,難免讓廣大市民心中產生誤會。“治水應該是一項全民廣泛參與的工程,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韓志鵬說。
(本文綜合金羊網、羊城晚報、新快報、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