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污染或化身資源 廢舊輪胎回收體系初步建成
中國是輪胎生產大國,也是輪胎使用大國,每年的廢舊輪胎產量一直在不斷攀升。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廢舊輪胎的產生量大約在740萬噸左右,并在隨后的幾年中不斷攀升,到了2013年,廢舊輪胎的產生量已經超過1000萬噸。
通過幾年努力,廢輪胎回收體系已初步建成,產業布局趨于合理,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登記注冊的輪胎翻新生產企業800多家,年產能約為2000萬條;廢輪胎循環利用企業約1500多家,再生橡膠年加工能力約500萬噸,橡膠粉年加工能力約100萬噸,熱裂解20萬噸。
雖然發展速度不慢,但整個行業的發展狀況不盡均衡。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我國的輪胎翻新量為900萬條,比2010年的1400萬條減少500萬條,比“十二五”發展規劃預測的2615萬條少1715萬條;再生橡膠產量410萬噸,比2010年的300萬噸增加110萬噸,比“十二五”發展規劃預測的260萬噸增加150萬噸;橡膠粉產量55萬噸,比2010年的25萬噸增加30萬噸,比“十二五”發展規劃預測的80萬噸少25萬噸;熱裂解8萬噸,比2010年的5萬噸增加3萬噸,比“十二五”發展規劃預測的10萬噸少2萬噸。
“中國年橡膠缺口多達數百萬噸,同時還向國外出口3億多條輪胎和大量含有橡膠的產品,供需矛盾極其突出。”中國輪胎翻修與循環利用協會復原橡膠分會副秘書長吳映紅說,加大對廢舊輪胎的回收利用力度,加大對有關行業的扶持力度刻不容緩。
據業內專家介紹,除了隨處丟棄、露天堆放占用土地資源外,回收后的再利用主要有直接用、做膠粉、生產生膠、翻新和熱裂解進行土法煉油五種方式。
上述專家給出了自己建議:首先在輪胎生產環節或銷售環節即征收廢舊輪胎處理費,可以仿效西方發達國家普遍采取的生產者延伸責任制的做法。其次,對廢輪胎的運輸、貯存、處理和再利用實行嚴格的許可證制度,出臺政策鼓勵規范的有實力的輪胎循環利用企業進入廢舊輪胎回收領域,并予以一定補貼,通過經濟杠桿提高正規企業從事回收行業的積極性。再次,出臺政策鼓勵輪胎翻新企業為車主提供輪胎管理與服務,延長輪胎使用壽命,減少廢輪胎的產生,從源頭上保證翻新胎體質量可控。同時堅決取締土法煉油小工廠,提高環境違法成本。
分析認為,國家相關部門近年來頻頻出臺文件規范廢舊輪胎回收再利用行業發展表明對該領域重視程度在加強,隨著這些文件的實施,廢舊輪胎回收再利用市場有望得到規范。市場格局也將發生變化,一些不符合條件的落后企業將被淘汰,優勢企業將更加凸顯。
廢舊輪胎的循環利用問題已經需要上升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來對待,要下大力氣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應盡可能變廢為寶,對有限的橡膠資源充分利用,尤其要盡快制定法律標準促進橡膠資源循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