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騎突進收效甚微 垃圾分類處理全產業鏈共進退
城市每年將產生大量的城市生活垃圾,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垃圾分類回收管理觀念、技術水平、政策框架、責任體系等各個方面尚比較欠缺,整體水平偏低。
城市垃圾回收效率一直比較低,再加上相關頂層設計、垃圾分類回收管理體制、責任體制不健全、垃圾市場化處理體系沒有形成、相關的產業不完善、民眾分類回收的意識淡薄等,導致我國城市垃圾的處理方式大多只是采用粗放式、單一式的處理方式,如掩埋、堆肥等,再生資源的利用率低,且對生態環境影響大。據有關統計,我國人均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為1kg左右,隨著經濟發展的加速,人均每天產生的垃圾呈現上升趨勢。
談及垃圾處理問題,人們總會提到日本。日本是島國,也是資源匱乏的國家,垃圾處理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生存問題。也因此,日本在垃圾分類、回收和處理等方面都幾乎做到了,甚至于垃圾成為日本重要的原材料和能源來源。但在中國,垃圾處理問題不過是近幾年才受到關注,而許多人對“垃圾圍城”的嚴重性并無太多認知。
此外,目前我國的城市垃圾分類政策中缺乏明確的垃圾類型劃分標準,不同城市執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時確立的標準不一致。而在發達地區,由于人口流動性大、貧富差距大,分類工作也不利于統一管理,管理部門無法用小區的管理標準要求城中村的管理,這也為垃圾分類制度的設立增加了難度。
不少專家學者將垃圾分類不成功的原因歸結為三點:一是居民多年的生活習慣難改變,對垃圾分類的自主性差;二是環衛部門操作不規范,清潔工人混收垃圾;三是垃圾分類花費大,政府財政跟不上。究其原因往往是市民和環衛部門各打五板,市民素質確實有待提高,環衛工人混收垃圾也打擊了市民的積極性,所以垃圾分類舉步維艱是無法避免的。但實際上,垃圾分類難有著更深的原因。
且不說面對隨處可見的亂丟垃圾現象,方方面面會付出怎樣的執法成本,單單垃圾分類回收后的分類處理,就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配套。如果只靠政府部門單騎突進,無視市場之力,無論時間耗費,還是資源投入,垃圾分類恐怕都會成為難以承受之重。
垃圾分類,絕非只是擺出幾個分類垃圾桶,而是一個從源頭分類、中端處理到后期回收的系統工程,缺了哪個環節都不行。如果分出來的東西可以被利用,就應當考慮后端有沒有企業或產業對接——如果沒有產業對接,回收來的垃圾又該何處安放?
由此可見,在政策、政府、社會和民眾都積極參與的同時,激活垃圾分類處理的產業鏈市場同樣不容忽視。所有環節齊心協力,垃圾圍城的困境才能終被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