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禁燒堵疏結合為正道 資源化利用亟需突破口
與此相應的是,“禁燒令”的執行與督查越發嚴格。一到夏收、秋收,不少基層干部甚至在田埂上安營扎寨,晝夜嚴防死守。為此投入的行政成本,也相當驚人。據蘇北某市統計發現,平均每個鄉鎮一季的禁燒成本至少在100萬元。
“制造污染的人是主體責任人,各相關部門肩負主管責任,就秸稈焚燒而言,往往其他部門沒事,只追查環保部門的責任,你說公平嗎?”一位不愿具名的環保人士表示,“你不解決出路問題,再堵也沒用。”
再堵也沒用,堵不如疏。秸稈禁燒,必須“堵疏結合,以疏促堵,以堵逼疏”,對此基本已形成共識。但是,如何做好堵疏結合,還需要在銜接上進一步完善。
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院長張益認為,對于量大面廣、季節性強、影響耕作的農作物秸稈,一定要想辦法給它一個穩定和妥善的出路。目前需要加快技術研發,盡快找到幾種性價比高、操作簡單,便于在農村地區推廣的處理辦法。可以研究一下能有效減少露天焚燒污染的優化焚燒方法作為過渡,就像收割機這類可移動式焚燒裝置。低成本,低污染,低租金(政策引導、政府補貼一部分);也可在有條件的地區,通過設計合理的雙贏機制和可行的技術方案,開展垃圾和秸稈協同焚燒。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海云認為,秸稈焚燒也是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新出現的老問題。徐海云說,國家發改委編制的《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指導目錄》中將“農作物秸稈制成固體成型燃料代替煤炭”列為“生物質固化成型燃料”項目。秸稈發電廠或垃圾發電廠既可以實現生物質能利用,同時也可以解決露天焚燒帶來的環保問題,是低碳環保的處理方式。
秸稈是一種具有多用途的生物質資源,農作物光合作用的產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稈中,富含氮、磷、鉀、鈣、鎂和有機質等。近年來,我國秸稈的綜合利用率不斷提升,2013年已經達到約76%。但與農業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等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提出,要加快制定農作物收獲留茬標準,降低違規焚燒的可能性。同時開展關鍵和共性技術研發,對技術進行集成配套,加大機械設備開發力度,引進消化吸收適合我國國情的國外先進裝備和技術。此外還需提高秸稈綜合利用附加值,突破秸稈乙醇、秸稈多糖單糖、秸稈淀粉生產等深層次技術障礙。
農作物秸稈該往何處去,不僅僅是一個農業問題,還是一個環保問題。在處理處置中明確受益主體,確定責任主體,非常必要。這也是尋找資源化利用出路的終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