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農業可持續發展 兩部委促農用地膜污染治理
經過幾十年的累積,曾經被譽為農業發展助推器的農用地膜,如今已變身為廣袤田地間的“伏地魔”,嚴重威脅土壤健康。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地膜是繼種子、農藥、化肥之后的第四大農業生產資料。地膜覆蓋技術“裝滿了米袋子、豐富了菜籃子”,為我國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由于長期重使用、輕回收,當前我國當季農膜回收率不足2/3,局部地區地膜殘留污染嚴重。
據了解,地膜主要成分是難以降解的聚乙烯,而殘留的農膜會破壞土壤結構,影響土壤的再生產能力,造成農作物根系生長發育困難,導致減產的同時還嚴重威脅并破壞農業環境、自然環境和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為著力解決農用地膜污染問題,進一步提高農用地膜綜合利用水平,10月20—21日,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在甘肅省蘭州市聯合召開全國推進農用地膜綜合利用現場會。會議強調,要充分總結推廣各地好經驗好做法,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力爭到2020年,當季農膜回收和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
目前,新疆、甘肅等地已經展開農膜回收利用體系建設。以旱作農業為主的甘肅省是地膜消費大省。到去年年底,甘肅省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率達75.4%,接近國家規定的80%。
地膜綜合利用和污染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影響因素多、涉及方面廣,治理難度大。要做好農用地膜污染治理工作,需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和監督管理,注重協同合作,形成強大的工作合力。借鑒甘肅、新疆等地膜立法經驗,依法依規加強地膜全過程監督管理,不斷推進地膜綜合利用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二是加強科技支撐,抓好試點示范。加快地膜處理相關技術研發。持續做好農用地膜清潔生產試點示范項目,建立長效機制。三是強化宣傳引導,提升公眾意識。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的宣傳引導,動員各方力量,逐步形成公眾參與農膜污染防治的良好局面。
(資料參考:農業部、搜狐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