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根除焚燒之痛 秸稈資源化利用還需國家扶持
環保部日前發布通報稱,10月5日至17日,衛星遙感巡查監測數據表明,全國20省區市共監測到疑似秸稈焚燒火點862個,比2014年同期增加54個,增幅為6.68%。環保部環境監察局副局長汪冬青介紹,各省區市火點數依次分別為山東179個,河南155個,遼寧110個,山西87個,安徽67個,吉林60個,河北59個,湖北46個,黑龍江23個,甘肅21個,新疆19個,內蒙古13個,寧夏、湖南、海南、廣西、陜西等8省區市火點數低于10個。
這就不得不令人思考:為什么幾十年時間治不了焚燒之痛?
我們是秸稈大國,秸稈體量大、分散、密度低,收集、運輸、堆放都很難;秸稈綜合利用企業的規模、實力、技術弱小,小馬拉不動大車;農機裝備與農藝不配套,達不到留茬標準,財政資金補償力度不夠、農民投入與收入不匹配、政策法律形不成合力等。然而,所有這些問題,說一千道一萬,根本原因在于人的觀念沒有真正轉變。
農業部農業生態總站站長王衍亮建議,按照“政策支持、示范引導、以農為主、產業發展、市場運作”的思路,因地制宜推進秸稈“五料化”全量利用。進一步支持秸稈收集機械還田、青黃貯飼料化、微生物腐化和固化炭化氣化等新技術示范,研究出臺秸稈初加工用電享受農用電價格、收儲用地納入農用地管理、信貸扶持等政策措施。加快建立秸稈收儲運輸市場化機制,降低收儲運輸成本,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從全國來看,今后要大力推進秸稈收集加工集約化、處理利用標準化、市場流通商品化,充分發揮秸稈養畜的多功能性,推動牛羊增產。”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認為,在區域布局上,要綜合考慮資源狀況、養殖基礎和環境壓力等因素,把秸稈資源充足、牛羊養殖基礎好的地區作為優先發展區,重點支持農牧交錯地帶和秸稈焚燒嚴重地區發展秸稈養畜。在扶持對象上,著力推動規模養殖場戶改善秸稈處理條件,優先扶持新建規模養殖場配套秸稈處理設施。
還有部分專家認為,應設立秸稈綜合利用專項資金,重點對秸稈收儲利用環節給予補助,形成以財政投入為導向,企業、農戶投入為主體,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將秸稈綜合利用的農機具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并適當提高補貼額度。進一步加大對秸稈利用新技術、新設備研發和推廣的投資扶持。秸稈綜合利用量大面廣,僅憑地方投入遠遠不夠。從未來10年全國的需求來看,需要新增秸稈綜合利用能力1.5億噸以上,項目總投資達上千億元,如僅靠地方政府少量資金支持和社會投資,難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