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莼試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作者
DNA半衰期為521年
資料類型 | jpg文件 | 資料大小 | 36399 |
下載次數 | 18 | 資料圖片 | 【點擊查看】 |
上 傳 人 | 上海莼試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 需要積分 | 0 |
關 鍵 詞 | DNA半衰期為521年 |
- 【資料簡介】
DNA半衰期為521年
幾乎沒有科學家相信恐龍的脫氧核糖核酸(DNA)樣本能夠存留至今,但也沒有人知道這些遺傳物質到底要用多久才會散架。如今,對新西蘭出土的化石進行的一項研究終于讓這樁懸案塵埃落定,順便終結了克隆霸王龍的美夢。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10月9日的英國《*學會學報B卷》上。在細胞死亡后,酶開始分解作為DNA支柱的核苷酸之間的化學鍵,并且微生物也在加速細胞的腐爛。然而,從長遠來看,與水的反應被認為是造成化學鍵分解的zui主要原因。地下水幾乎是*的,因而從理論上講,埋藏的骨骼樣本中的DNA會按照一個固定的速度分解。
然而確定這一速度是非常困難的,這是因為很少能夠找到含有大量DNA的化石來作出有意義的比較。并且更糟糕的是,變化的環境條件,例如溫度、微生物侵入的程度和氧化作用會改變腐解過程的速度。
日前由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Morten Allentoft和澳大利亞佩斯市默多克大學的Michael Bunce率領的古遺傳學家研究小組,對屬于3種已經滅絕的古代巨鳥(恐鳥)的含有DNA的158根腿骨化石進行了研究。
這些骨骼的年代介于600年到8000年之間,并被發現于彼此距離不超過5公里的3個地方,從而保證了它們差不多是以相同的條件保存的,包括溫度為13.1攝氏度。
通過比較樣本的年代以及DNA分解的程度,研究人員推算出DNA的半衰期為521年。這也就意味著,在521年后,一個樣本中的核苷酸骨架之間的化學鍵有一半會被分解掉,而在下一個521年后,剩下的一半化學鍵也將消失殆盡。
研究小組還預測了如果一根骨骼保存在理想溫度(-5攝氏度)下,每根化學鍵被毀的zui長時間為680萬年。但其實DNA在很早之前便已經無法讀取了——大約在150萬年后,剩下的DNA鏈便因為太短而無法傳遞有意義的信息。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計算進化生物學家Simon Ho表示:“這證明了一個廣泛存在的質疑,即宣稱從恐龍和被封存在琥珀中的古昆蟲中提取DNA是不現實的。”然而,Ho說,盡管680萬年遠不及恐龍骨骼的年齡——后者至少有6500萬年——“但我們或許能夠打破zui古老的真正DNA序列的紀錄,當前的紀錄約為50萬年”。
這項研究中的計算很簡單,但仍有許多問題。
新西蘭丹尼丁市奧塔哥大學的古遺傳學家Michael Knapp表示:“我非常想看看這項發現能否在非常不同的環境中——例如*凍土和洞穴——重現。”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在恐鳥骨骼的樣本中,年齡的差異僅對DNA分解的變化產生了38.6%的影響。“顯然有其他因素在影響著DNA的存留。”Bunce說,“化石發掘后的儲存、土壤化學,甚至動物死亡的時間都是可能的影響因素,這需要進一步的調查。”
DNA半衰期為521年
- 凡本網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環保在線,轉載請必須注明環保在線,http://www.kindlingtouch.com。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企業發布的公司新聞、技術文章、資料下載等內容,如涉及侵權、違規遭投訴的,一律由發布企業自行承擔責任,本網有權刪除內容并追溯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