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逸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動態>>PNAS:上海生科院破解關鍵生物途徑
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Unveiling the biosynthetic puzzle of destruxins in Metarhizium species”的文章,通過比較基因組分析,破解了綠僵菌合成破壞素的生物途徑,從而確定了破壞素合成的目標基因簇,相關成果公布在《美國國家*院刊》(PNAS)雜志上。
上海逸峰生物公司專業供應Elisa試劑盒,*,可免費提供代測服務,詳情請點擊
文章通訊作者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生生態所王成樹研究員,參與研究的還包括上海交通大學白林泉教授,研究獲得了*和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支持。
由綠僵菌產生的、具有殺蟲及醫藥活性的非核糖體環六脂肽類次級代謝產物——破壞素(destruxin)zui早于1961年被發現,目前已經鑒定的結構類似物有6大類、39種。不同結構的破壞素不僅具有廣譜的殺蟲活性,同時,對于癌癥、老年癡呆和肝炎等疾病模型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醫藥活性,但其生物合成途徑一直不清楚。
王成樹研究員主要的研究領域包括昆蟲病原真菌致病基因功能研究、真菌-昆蟲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絲狀真菌菌種退化、衰老的分子機理和蟲草菌發育生物學及活性成份代謝途徑。
之前其研究組曾通過*次測序、分析了寄主廣譜的金龜子綠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MAA) ARSEF23與蝗蟲專化的蝗綠僵菌(M. acridum, MAC) CQMa 102菌株的基因組、高通量轉錄組的差異,推測綠僵菌由植物病原真菌進化而來。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對金龜子綠僵菌(產生破壞素)和蝗綠僵菌(不產生破壞素)進行比較基因組分析,確定了破壞素合成的目標基因簇。結合系列基因缺失與底物飼喂實驗,解析了參與破壞素合成與修飾基因的種類、作用與功能。
生物測定表明,破壞素能夠抑制昆蟲宿主的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從而輔助、促進綠僵菌的侵染殺蟲過程。進化分析表明,綠僵菌不同種類中破壞素合成基因簇構成與真菌殺蟲作用相關。研究成果對于開展破壞素合成生物學研究,以及利用破壞素進行害蟲生物防治與生物醫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生物通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