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Co-overexpression FIT with AtbHLH38 or AtbHLH39 in Arabidopsis enhanced cadmium tolerance via increased cadmium sequestration in roots and improved iron homeostasis of shoots”的文章,發現了擬南芥三個關鍵轉錄因子參與了植物對Cd脅迫的響應,這將有助于解析植物耐重金屬鎘脅迫的分子機制,相關成果公布在植物學zui古老,zui的期刊之一:Plant Physiology雜志上。
上海逸峰生物公司專業供應Elisa試劑盒,*,可免費提供代測服務,詳情請點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凌宏清研究員,論文*作者為凌宏清研究組副研究員吳慧蘭博士,這項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973計劃和合作項目harvest-plus的資助。
鎘(Cd)是生物毒性很強的重金屬之一。近年來,由于工業“三廢”的排放以及大量化肥的施用,導致土壤Cd污染日益嚴重。土壤中Cd極易被植物根吸收,轉入到地上部和種子中積累。Cd在植物體內的積累不僅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造成產量和品質下降,更為嚴重的是通過食品進入人體,影響人類健康。因土壤Cd等重金屬離子污染通常是一種面源污染,如何降低植物對Cd的吸收以及控制Cd向可食部位的轉移是目前上研究植物重金屬毒害的熱點。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發現三個擬南芥bHLH轉錄因子FIT、AtbHLH38和AtbHLH39參與了植物對Cd脅迫的響應。在高Cd脅迫時,這三個基因的表達上調。而且雙過量表達FIT/AtbHLH38和FIT/AtbHLH39,轉基因植株表現出比野生型更耐受Cd的脅迫。分子和生理實驗證明,雙過量表達FIT/AtbHLH38和FIT/AtbHLH39植物提高Cd的耐受性,主要是FIT與AtbHLH38或AtbHLH39的互作,組成性地啟動了一些與重金屬區隔化的基因(如HMA3,MTP3,IREG2和IRT2)的表達,從而將大量吸收的Cd區隔化在根部,降低了向地上部的轉運。
同時,FIT與AtbHLH38或AtbHLH39的互作還組成性地啟動了nicotiananmine(NA)合成酶基因(NAS1和NAS2)的表達,在植物體內催化更多NA合成。由于NA是植物體內活化和轉運鐵的主要螯合物,它的增多可增強Cd脅迫時鐵離子向地上部的轉運,從而緩解由Cd脅迫引起的植物缺鐵并發癥。
該研究系統研究和報道了植物吸收、轉運Fe和Cd離子的互作分子機制,研究結果為培育耐Cd農作物新品種提供了思路。
來源:生物通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