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實驗室培育的人造大腦擁有200萬顆神經元。
據英國《數字雜志》報道,科學家們現在已經更接近于成功培育出“試管大腦”。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借助人造大腦研究神經障礙性疾病,并且找到治療方法,解決數百萬人的痛苦。
這種大腦類器官也被稱為迷你大腦,是由皮膚細胞培育出來的。皮膚細胞首先被培育成干細胞,然后在營養喪失的情況下,只有腦細胞zui終能夠存活了下來,目前科學家們也無法解答其中的原因。
這些腦細胞隨后被一種果凍狀物質所包圍,這些物質就像頭骨一樣保護著腦細胞。在經過三個月的氧氣和營養鹽供養之后,這些人造大腦擁有了兩百萬顆神經元,這是非常龐大的數量,而一只成年老鼠的大腦也只擁有四百萬顆神經元。
這種人造大腦事實上與我們真正的大腦不同。它們似乎就像一滴液體中的斑點,而且直徑只有3到4毫米。然而它的內部結構類似于人類大腦發育的早期階段。它們就像一個胚胎腦,也擁有由腦灰質和腦白質構成的兩個半球,彼此之間通過神經元傳遞信息。它們與人類大腦一樣,由特定的大腦區域構成。總體來說,它們相當于9個周大胎兒的大腦。
這些人造大腦的另一個有趣的特征就是它們似乎想要自我生長。這項研究的負責人,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Madeleine Lancaster博士稱:“它們就像三年前研究人員培育的心臟細胞一樣,神經元似乎想要放電。即使你把一個神經元單獨放在培養皿中,它甚至會自我連接進行放電。”
科學家們并不確定這是否意味著這些人造大腦正在思考。沒有人真正了解思維是如何產生的,但是我們清楚的是思維源自于神經元的活動。似乎思維zui初來自于與外界的交互作用以及各種感覺的輸入,比如說味道、氣味和噪音等等。然而復雜思維的產生過程仍然是一個謎。
科學家們培育這種人造大腦的zui初目的是為了研究孤獨癥和精神分裂癥等神經系統疾病。使用動物的大腦進行試驗是不可行的,因為它們也非常復雜。科學家們希望借助這些迷你人造大腦再現這些患者的大腦狀態,以此探索發生了什么狀況并尋找治療方法。Lancaster博士現在已經在她的實驗室培育了300個迷你大腦。
有從事這一領域研究的科學家希望在實驗室中培育出一個完整的人類大腦。然而,其它科學家認為這是個龐大的工程。英國普利茅斯大學認知研究所的Martin Coath博士稱,他看好實驗室人造大腦的研究前景,他認為使用人造大腦進行電子眼操控等復雜行為的時代已經不遠了。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