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通報道 來自第二軍醫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鑒別了,在早發和晚發肝癌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型和整合模式。該研究成果刊登在雜志Hepatology(影響因子11.665)。
第二軍醫大學的孫樹漢(Shuhan Sun)教授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孫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分子遺傳學研究,近年來共發表科研論文21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80余篇(延伸閱讀:第二軍醫大學孫樹漢教授Hepatology發表肝再生研究新發現 )。
原發性肝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極其嚴重。在我國肝癌發生率和死亡率占惡性腫瘤的第二位,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HBV是原發性肝癌常見的病因之一,國內外的許多研究已經證明慢性HBV感染是原發性肝癌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HBV感染人群原發性肝癌發病率比對照人群高200倍以上,與HBV病毒載量密切相關。
在亞洲早發肝癌約占據肝癌總病例的15-20%,且發病率在不斷地升高。早發肝癌低頻率的肝硬化以及不良的預后表明它的機制有可能不同于晚發肝癌。而目前對于HBV在早發肝癌中的作用機制仍知之甚少。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報告稱,采用一種新型的高通量病毒整合篩查技術(HIVID)比較研究了在早發(≤30)和晚發(≥70)乙肝相關肝癌中HBV的亞基因型和整合模式。他們發現HBV B2主要存在于早發肝癌中。在早發和晚發肝癌中HBV整合都是一種常見現象,HBV偏好整合到人類基因組的重復序列區。
此外,研究人員在12.4% (14/113)的早發肝癌中檢測到定位于8q24在 c-Myc和PVT1之間有一個斷點,而只有1.4% (2/145)的晚發肝癌中有這樣的斷點。HBV整合到這一位點導致了c-MYC、PVT1和miR-1204在腫瘤中過表達,由此有可能促成了早發肝癌形成。
這是研究人員在早發肝癌中系統地調查HBV的基因型和整合模式,新研究結果有助于了解年輕HBV攜帶者中的肝癌風險因子。作者們表示未來將開展更進一步地研究來闡明這一整合時間發生在腫瘤形成的時間,以及它是否是肝癌形成或進展的重要原因。
(生物通:何嬙)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